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 台湾新剧团来京演出专题 >正文

艺术需要不懈求索 新剧团坚持弘扬京剧艺术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4:13 新浪娱乐

  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新剧团坚持弘扬京剧艺术的传统,推演优秀的剧码,在不断革新、不懈求索的艺术道路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新剧团所秉承的理念,简洁概括可以称之为开拓"新老戏"。在台湾现今规模不大,步履艰辛的京剧行界中,以李宝春先生担纲的新剧团独树一帜,一年两个档期的传统京剧艺术节,诚邀大陆一些著名演员和表演艺术家跨海合作,共同切磋大胆求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回响。如今回首往事,有赞誉和关怀在耳畔缭绕,有喜悦和温馨在心头萦回,新老戏不仅得到了台湾社会中酷爱京剧的传统戏迷们所
给予的鼓励和认同,同时也受到了新生代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而他们对京剧这一古老艺术所表现出的惊艳和兴致尤其令人欣慰。

  开拓新老戏需要不断付出,不断总结,不断调整,这是一项自觉能动的求索。能够随心所欲地投入艺术创作,对于热爱自己心中艺术的人们而言,如同沉浸沐浴在最具感召,充满了无限向往与遐想的神圣殿堂。然而,除了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愿望和保持艺术创作的严肃和自律精神为前提以外,并非所有持有这样热忱的人都能够幸运地步入这座殿堂。殿堂需要搭建,平台需要基础,创作需要氛围。辜公亮文教基金会不仅提供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和排练演出场馆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得李宝春和他的同伴们能够在最少干预,最大空间的情况下,把他们的设想最快的变为现实,去经受观众的评价,市场的验证,这是李宝春的幸运,也是艺术创作的福祉。

  事实证明,要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或者说要在不长的时间、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取得也许是尚有缺陷和不足的成果,把握一个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和保持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同等重要。京剧艺术有它自身形成的规律和审美价值,对待前人留下的成果,动还是不动?怎样动?甚么才是正确的艺术方向?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也实践了很久。众所周知梅兰芳大师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理论,它的重点一在移步,二在不换形。移步就是要敢于在前人创造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改革前进。经典是在不断改进下形成的,完全守旧事实上不太可能。舞台表演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破除一成不变的多次实践和深化,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体验,一次新的创作,一次接受观众资讯回馈的交流。这一点在京剧的演出中,因为技术性更强更广,就更为突出。即以剧码来说,所谓的新和老也是相对的,比如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码《赤桑镇》,如今已被广泛认同为传统剧码,事实上准确的说它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它的成功正是在老戏《铡包勉》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回头望去,如今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码,甚至被认为经典不可改的老戏不都是我们的前辈经过对这些老戏更老的前身不断改进改造而形成的吗?移步意味着深化和革新,这应该被视为京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传统。

  发展需要规划和规范,从艺术的角度而言,遵从传统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尽管广泛吸收,大胆革新,但要保持它在形和神方面的自然衔接,延伸它固有的美学观点,移步并非另辟它途,这就是在改动老戏时的"不换形"原则。新剧团在开拓新老戏的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对于一个剧码中已经被观众所熟悉爱好的经典部分,坚定的采取不离不弃,不轻率改动的谨慎微调办法,这样作体现了忠实继承的浓厚传统意识,不仅保留了老戏的精华,而且符合观众传统审美取向的需求。一些老观众看后得到了满足,他们说,嗯,没丢,还是老的。但是经过改造以后,它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老戏了,它的新,体现在精炼戏剧结构,调整舞台节奏,强化和深化人物等方面的求索,目的使剧码在事件发展合理性,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丰富表演形式上得到充实和加强,在这方面力求破除一些模式化套路化的缺憾,快速接触戏剧矛盾,注入新的思维,老观众受落不抗拒,新观众从中得到思考,走近和了解了京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复定式所引发的审美疲劳。

  阔别二十几年,李宝春和新剧团来到北京,这次纪念李少春先生的特别演出,是一次缅怀,也是一次展示和汇报。应该说,就像我们再努力也未必能重现李少春先生当年的舞台艺术风采一样,新老戏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憾,但是作为学习少春先生革新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实践,不断耕耘不懈求索,正是对前辈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锣鼓敲响,帷幕拉开,新老戏和京城观众见面,新剧团怀着诚挚热盼之心,等待着观众和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

  台北新剧团特约成员 富乃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1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