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七届亚洲艺术节迎来了其开幕后的第一场国内舞台精品剧目———问世才六个月便被戏曲界一致叫好的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袁崇焕》;再过四天,问世十年依然连演不衰甚至被全国十多个剧种搬上舞台的上海京剧院保留剧目《狸猫换太子》也将在亚艺节亮相。这两出大戏虽然一北一南、一新一旧,却因在戏曲振兴之路上同样成功的尝试而广受瞩目。本报记者近日特约两大京剧院院长———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周铁林和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作独家专访,在访谈中他们一致指出戏曲的希望在于“变”:“因为对于今天的戏曲来说
,‘守’城是根本‘守’不住的。”
题材要突破“袍带戏”
“京剧原先就是‘袍带戏’,它的表现形式比较大气,所以也适合说一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可是今天的京剧要赢得观众,再演那些传统的‘袍带戏’已经不行了,得创新。”孙重亮说。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题材其实早在元朝就有了,算是标准的“老汤”,可创作者却巧妙地换了“新药”。“重点没放在那些帝王将相上,而是三个小人物———一个宫女,两个太监,着力挖掘普通人的情感。”结果,这个早在新文化运动时便被戏曲界判了“死刑”的剧目在20世纪末又复活了。
北京京剧院的《袁崇焕》,主人公是明末名将袁崇焕。似乎仍是“袍带戏”,其实内容却是大不同———老式的袍带戏大多宣扬皇权思想,但《袁崇焕》说的却是爱国精神。“如今都说要继承传统戏曲,但其实继承只是第一步。戏曲要往前走得更远,就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承载的内容。”周铁林说。
节奏上要学电视剧
《狸猫换太子》之所以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被判“死刑”———当时的人们这样批判它:“京剧发展到《狸猫换太子》的地步,也算是腐朽衰败了。”———那是因为经历了元明清数代后,该剧竟长达25本,其中不仅充满了各种封建糟粕,而且情节东拉西扯,惹人生厌。于是,上海京剧院在决定“拯救”这个传统剧目后,头一个制定的原则就是情节绝不能拖沓。后来问世的《狸猫换太子》总共有三本———期间总共花了四年时间打造,而这次人们在佛山见到的索性只有两本。“我们之所以决定‘缩水’,是因为现在的观众跟十年前又不一样了。改短一点,更能符合他们的心理节奏和生活习惯。”孙重亮说。他承认,戏曲的这个做法是源于电视剧的启发,“你瞧,现在的电视剧究竟是节奏快的受欢迎还是节奏慢的受欢迎?戏曲也是一样的道理”。
周铁林说,《袁崇焕》在节奏上的思路跟《狸猫换太子》的相同。“虽然故事是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基础,可是在编剧的精心安排下,观众只需要一晚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看完。”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节约空间”,全剧在结尾处索性打上了“字幕”,简单而又意味深长地交代了袁崇焕被凌迟后又被乾隆翻案的结局,这个做法也是从电视剧和电影中学来的。
再变也不能丢“角儿”
虽然在内容上革新不小,但是《袁崇焕》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后却一连六场场场爆满,其后又在上海、宁波、合肥等地演了数十场。无论是圈外还是圈内,大多叫好。周铁林指出其中的奥妙:“是我们的‘角儿’‘缓冲’了观众的不适应感。”事实上,几乎京城最著名的京剧艺术家都在这出剧中露脸了———当红老生于魁智饰演袁崇焕、梅派传人李胜素出演袁妻、裘派花脸孟广禄担纲皇太极、叶派小
生李宏图扮演崇祯帝。一出戏总共包含了七位国家一级演员,文戏武戏样样齐全,《袁崇焕》想不引人注目也难。
“京剧就是‘角儿艺术’,这一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得承认。”孙重亮也这样说。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同样荟萃了当今京剧界的名家,“甚至一些根本不起眼的小角色,其扮演者也都是国家一级演员”。这种做法,让所有走进剧场的观众都十分过瘾。孙重亮认为,只有好“角儿”才能充分展现一出好剧的魅力,从而充分感染观众,“因此在戏曲改革时,最不能‘缩水’的就是演员”。
“精品”不等于“大制作”
“我们的戏很有观赏性。”在采访时,两位院长都不约而同地推荐旗下剧目的舞美特色。周铁林为《袁崇焕》总结了一个“老耳朵,新眼睛”的手法。“听,还是京剧;看,却跟传统的京剧大不相同了。比如演员的装扮和服饰,以往老生演员表现心中的气愤时,只能吹胡子瞪眼。这次我们大胆地去掉了于魁智的老生髯口,还给朱强设计了一段水袖舞,而在传统的京剧中水袖只是旦角的‘专利’”。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也是一样,孙重亮说:“反正这个故事不是正史而是传说,因此我们索性就不去考证它的服装应该符合哪个时代的标准了,怎么好看怎么来!”
“戏曲要搞精品,但这并不是说,花钱越多就越是精品。”周铁林说,《袁崇焕》的舞美有点“过”了———两车设备光装台就需要两天,结果这回他们本想顺便到票友呼声很高的广州也演一场,却因为装台的时间太长跟哪个剧院都谈不拢,只好作罢。此外,“大制作”还使得演出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我们的打算是,在《袁崇焕》上多花点血本,打响名声,接下来的《连升三级》和《孔雀东南飞》就可以侧重在剧本和表演本身了。如此‘轻装上阵’,到哪演出都方便。”
戏曲绝不能成为“贡品”
本月17日,《狸猫换太子》将在佛山亚艺节上演出其诞生以来的第132场。这10年来,这部戏的演出收入已超1100万元,观众逾14万人次。对它的将来,孙重亮仍旧很有信心:“《狸猫换太子》一直都是‘换票子’的戏,‘养命’的戏,因为它的诞生就是冲着市场来的。不用那些数据,每回演出时那些为了听到每句唱词而舍不得上厕所的戏迷们就是明证。”
《袁崇焕》虽是新戏,但周铁林同样信心十足。“戏曲绝不能成为贡品。”他斩钉截铁地说,“假如为了比赛,为了拿一些奖而搞作品,演两场就把它扔进‘仓库’,那是对这个事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戏曲观众的欺骗!”他说,如今《袁崇焕》已经接受了很多地方观众的检验,比如上海,580元一张的票依然供不应求。他承诺:“明年初我们一定到广州,来接受广州观众的考验!” 本报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