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籍著名相声演员王佩元虽已调到北京工作多年,但他依然关心着天津相声事业的发展,家乡每有大型曲艺演艺活动,他都会热心献艺,或创作,或表演,为观众送上欢笑。不久前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曲艺节上,他参与创作和表演的小品模式快板书《千古绝唱》参加了天津专场的演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盛赞。家乡曲艺迷们希望这位已年近六旬的艺术家奉献出更多的艺术珍品。
日前,记者到王佩元在天津的寓所中采访了他。请他谈了自己的艺术近况和对当今相声界的一些看法。
王佩元为国家一级演员,是相声名家常宝霆的弟子。1971年即以与老师合作表演的作品《挖宝》享誉全国。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并非讽刺裁判》《攀龙附凤》《新潮商人》等,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多年来,他曾经与常宝霆、苏文茂、常宝丰、张志宽、赵伟洲、刘俊杰等合作。在天津市曲艺团工作数十年后,于1997年调入解放军海政文工团,同常贵田成为搭档,从此踏上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王佩元告诉记者:我刚调入海政文工团时属于新兵。可是我参军时已经48岁了,从艺也已40多年,所以,同志们叫我“新兵老同志”。这8年时间里,我除了参加各种综艺性演出,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的相声大会性质的演出,更多的是下到部队的基层为指战员们表演。那里的火热生活,总会激励我塌下心来,多写、多演一些部队战士们爱听的节目,我认为,这是我们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没有什么条件和代价可谈的。
谈起钟爱的相声,王佩元还有独到见解:首先谈“相声”二字,不少人认为相声的“相”字为相貌之相,“声”为声音之声。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单讲相貌之相声音之声是相声,那么话剧电影是否也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呢?它们能叫相声吗?我认为相声应属相声(xiāngshēng),“相”意为互相的相,“声”是说话。就是指二人、一人或众人与观众之间谈话聊天,有问有答,有声有响。这样相声就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有区别了。那么何为相声呢?相声的属性是笑话,所谓理不歪,笑不来。我们相声演员在台上无论谈到人情世故、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风土人情等等,都属笑谈。正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包袱(笑料)也就自然产生。
目前,相声不景气的观点十分流行。对此,王佩元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我们在冷静的思索后应当明白,各行各业的景气指数都是相对而言的。今天,相声仍是广大观众所需求、所热爱的,这就是景气,但很多人都说相声不景气,这也说明我们相声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说创作力量薄弱,由于报酬低廉,所以愿意从事相声创作的朋友寥寥无几。其次,一些演员满足现状,竞争只是表现在春节晚会、某某大赛上,而不愿意任劳任怨地满足观众的需要。这样就造成一些演员自高自大,水平停步不前。名利是相声发展的最大障碍。我认为真正的相声素材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演员应当立志把欢笑撒满人间,为相声大厦添砖加瓦。
王佩元还告诉记者:在天津,相声艺术的群众基础很雄厚,这一点是十分值得珍惜的。天津人爱相声、懂相声,这对相声演员艺术的成熟和相声学员水平的提高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天津的从业者也必须有面向全国的胸怀和眼界,与各地同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才能多出好作品、好演员,真正弘扬曲艺之乡的优势。
本报记者张浩实习生范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