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 “做相声就是要认真严肃地搞笑,传承相声就是要诚实地阅读、思考和生活。”台湾“相声瓦舍”创办人兼团长冯翊纲这样告诉记者。
“相声瓦舍”的两名台柱——冯翊纲和宋少卿参加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以原创相声短剧《外语教授》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实际上,我们是受圈内朋友的邀请,不知道是来参赛的。”冯翊纲说。在小剧场话剧的领军人物袁鸿的邀请下,“相声瓦舍”“一身轻松”地来到了北京。
1988年4月,当时还是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的冯翊纲、宋少卿以“在剧场里说相声”为意,号召同学看他们的相声表演。“相声瓦舍”由此得名,成为台湾第一个专业的相声表演艺术团体。自1997年起,“相声瓦舍”每年固定推出至少一部新创相声剧,定期在台湾地区中型剧场举行两万人次的商业演出。“相声瓦舍”的演出创下了单场票房售出的票不低于九成五的佳绩。“相声瓦舍”主要演员冯翊纲与宋少卿固定搭档演出16年,默契浑然天成,深得观众喜爱。
除致力于相声表演外,他们还以发行有声出版品,理论专著及剧本集等各种方式,弘扬表演艺术。在大陆,“相声瓦舍”的作品也在网络上流传。
“做相声纯粹是无心插柳,” 冯翊纲说,“两个喜欢找乐子的人凑在一起,读书,聊天,创作……”日常演出外,冯翊纲和宋少卿各自都有教课任务,业余时间他们各自研读,碰到一起就聊天,聊时事,聊社会、聊民情,“聊着聊着”就“出彩”了,任何创意都会随时记录在电脑上。就是用这样的创作方式,他们创作了《相声说垮鬼子们》、《张飞要出来了别害怕》、《状元仿真考》、《大唐马屁精》、《东厂仅一位》等一批与时代结合的相声剧。
冯翊纲认为,台湾相声剧是一个新生的剧种,虽然与传统相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独自的特色非常明显。“说台湾相声模仿传统的北京相声,对谁都不公平。”
他以传统相声《黄鹤楼》为例,任何人说这个段子不会超过20分钟。但“相声瓦舍”却可以添枝加叶地演上42分钟,相当于一个独幕剧。而且观众不但不嫌烦,还觉得意犹未尽。
对于有人提出的对“相声剧是否是相声”的置疑,冯翊纲不以为意。他说,我们用相声的方式思考戏剧,将快乐呈现给观众。
近年来,“相声瓦舍”致力于华人地区的相声艺术推广,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表演与教学活动。2002年3月,冯翊纲、宋少卿拜相声名家常宝华先生为师,并被收为关门弟子。当年11月,“相声瓦舍”邀请常宝华赴台演出,成功地将常宝华先生精湛的艺术推广给台湾的观众。
目前,“相声瓦舍”年均演出100场,每年94%的运行经费来自票房。虽然行政部门补贴的经费仅够支付回复观众来信的邮票钱,但冯翊纲认为,这种补助仍是对不少新兴团体的支持。
他说,相声从大陆漂移到台湾,似乎一直是飘飘忽忽,没有扎根。人们对相声的创作源自对快乐的自发追求,人们希望在相声中更自在地生活。吴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