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调查显示,今年情人节的文艺演出中,音乐会的出票率占了绝对优势,而应该为节日主要消费群体白领所青睐的话剧演出,反而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样火爆。情人节当晚的4台话剧演出中,有3台是都市情感话剧,应该说与节日气氛十分吻合,可为什么应景的演出,却无法吸引到话剧迷的追捧?
极少涉猎中年
稍微关心一下上海近几年来的话剧演出,便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情感话剧讲述的大多数是年轻人的恋爱故事,极少有涉猎中年情感世界的,今年上演的唯一一部《卡布奇诺的咸味》,也已是两年前的旧作了。上海的一位话剧独立制作人认为,如今情人节的概念正越来越普遍地为沪上各个年龄层次的市民所接受,其中不乏中年群体。然而,相对于都市情感话剧较为狭窄的题材和受众面,欣赏音乐会无疑成了节日里的一个老少咸宜的休闲方式。“没有自己熟悉的东西,那些中年观众自然不会被吸引进剧场。”
小资味道太浓
另外一位在外贸公司上班的许小姐,则从白领的角度对上海的情感话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话剧的小资情调太浓厚了,在那些主人公的生活里,似乎只有爱情,可以为了感情而歇斯底里,什么都不顾。”许小姐对此颇有些不以为然,“其实就像有首歌的歌词写的,现代人分手都好像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已过了激情萌动的青春期,生活教会我们把感情埋藏在心里,教会了我们用不同的渠道来排遣伤痛。”许小姐表示,如今的情感话剧只是把他们生活中的部分感情片段提炼夸大,轰轰烈烈演一回,缺乏平淡中的真实感,少了点人间烟火气。“这样的话剧看多了没劲,我宁可在情人节和男朋友去看场电影。”许小姐说。
情感内涵狭窄
采访中,有一位上海的话剧导演这样说:“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是戏剧永恒的主题。然而,爱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年轻时的街头拥吻,中年时的相视一笑,老年时的互搀互扶——谁能说这些不是爱的表现?”现代人的爱情,也并非只有通过“三角恋”“婚外情”“一夜情”才能体现,上海的都市情感话剧内涵,是不是能更加广泛些呢?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