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千年,地方戏剧百种,每一年都是纪念,每一年又都是祭奠。
现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传统戏曲成了“稀有物种”,昆曲进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可贺?还是,可悲,可叹?
传统戏曲,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年布莱希特因为瞥一眼梅兰芳的表演而受益终生,如今,当传统戏曲再次面对世界时,除了那精种细收的一亩三分地之外,新的天地在哪儿?
面对未来,是继承还是发展?面对传统,是死守还是求变?所幸,我们还有京剧、昆剧,有越剧,还有川剧、秦腔等和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那是一种有关中华文化的记忆与印迹。沿着这个印迹,我们能走多远?
如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经成为全国话剧演出的一个地标,每年,来自上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戏剧都在这里与观众见面。传统的、经典的,当代的、流行的,先锋的、实验的,从传统话剧到实验戏剧,从舞蹈剧场到实验戏曲,剧种的界限,文化的界限都因为沟通与创新而模糊了,融合了。
作为一家国家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必然肩负着传播文化事业的使命,为了丰富上海的舞台及舞台样式,多年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了许多文化项目,而这些项目本身就一项公益事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从2004年开始的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到去年的05’亚洲当代戏剧季,再到今年的《实验中国·文化记忆》。
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世界文化中心。它的项目集中在当代艺术,他们认为代表当代文化重要贡献时,也给传统形式留有一个空间。他们在关注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关注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世界文化中心是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是推动当代艺术和关注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创作基地,也是世界各地艺术家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交流中心。
大型演出活动《实验中国·文化记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和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以及德国歌德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承办;上海歌德学院、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台湾当代传奇剧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越剧院、四川省川剧学校、江苏省昆剧院、上海京剧院以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剧本》杂志、《上海戏剧》杂志共同协办;新浪网独家网络支持;协演单位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从2001年的香港,从一个15分钟的片段到2002年进念二十面体的《独角戏》;又从《独角戏》发展而成2003年台湾当代传奇剧场的《独挡一面》;2005年,以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和创新闻名的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再次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集合起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家们,以“文化记忆”为题,由京剧、昆剧、越剧、川剧、秦腔五大剧种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名角吴兴国、柯军、赵志刚、田蔓莎、小峰担纲,进行了一次有关坚守传统与书写当下的质询、有关戏曲发展与个人处境的寻探,同时也为传统戏曲发展提出了一种可能。
在即将参加3月23日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演出之后,5月,《实验中国·文化记忆》将再次回归,短短5天之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小剧场将上演10场演出。传统与现代交错、时间与空间交叠,5大剧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剧种皆呈以独角戏的形式,他们莲步轻移,秀口微吐,或铿锵,或娓娓地道出了一个剧种的乾坤,一个个体的甜酸。
究竟是吴兴国的质问,还是李尔王的悔恨?
纸扇轻摇,黑白之间,是昆曲的余韵,还是“藏“的真谛,柯军挥洒的是一份淋漓尽致?
是红楼里的宝玉,还是舞台上的赵志刚?越剧的轻盈曼妙透出的却是无奈的真实境地。
肢体中的记忆在历史车轮的辗压下破碎,这注定了田蔓莎与川剧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画千年的油彩,留一脉秦腔,在钟馗急走的步伐中聆听李小锋的高亢与激越。
因为戏曲,我们文化的记忆越发清晰而真实。
因为实验,我们文化的记忆更加焕发青春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