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正文

央视第三届相声大赛落幕 主要奖项遭遇“难产”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1:5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央视相声大赛办了三届,首次遇到了奖项难产的问题。按说10月6日比赛结束时,各种奖项就应该各有所属了,但由于多位选手得分相同,各位评委也意见不一,截至10月7日晚6点,大赛组委会仅对外公布了三个最重要奖项的归属:专业组“最佳逗哏奖”由二炮文工团的周炜获得,“最佳捧哏奖”由沈阳曲艺团贾承博获得,沈阳曲艺团的常佩业、贾承博则凭借作品《团结一心拿大奖》荣获专业组作品一等奖,按照央视事先的承诺,两人也将因此登上2007年春晚舞台。然而,名家新作能否照亮电视相声的前途却有待时间去证明。

  新人新作=优秀相声?  

  按总导演王晓的说法,“大赛的目的在于推新人、推新作、推动相声的发展”。这“三推”达到没有,看了大赛就能明白。大赛决赛阶段共有29个作品参赛,除了演员表演节目外,还必须通过“自选动作”关,即按说、学、逗、唱、演限时3分钟的才艺表演。大赛最出彩的应该算才艺表演,29对演员在这一环节的得分谁都没丢掉。可在最关键的相声表演部分,那种既能让人哈哈大笑又回味无穷的作品却显得太少了。好作品的缺失直接反映出相声创作的匮乏。早有人指出,相声演员们越来越不务正业,有的拍电影,有的开网站,有的当县长,就是老本行干得少。

  明星评委=权威评委?  

  本届相声大赛的看点之一就在于全明星的评委阵容,以及不时穿插的相声名家助演节目。然而,事后来看,这一点却颇为耐人寻味。您见过模特大赛台下的评委是一帮老模特吗?您见过电影节评委来了一帮老演员吗?也许有人会说,请行外人当评委他们什么都不懂!可相声作为最大众化的平民娱乐项目,专家叫好、观众不买账的相声能称得上好相声吗?

  况且,谁都知道相声界很讲究门户派别,所有的相声演员都有着这样那样或远或近的师承关系,尽管中央台通过现场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设立监证员席、聘请公证员、邀请观众评委等平衡手段,但这次大赛的公正性却自始至终处于被怀疑的状态。这一点也集中爆发在最佳作品的选择上。在比赛中,常佩业、贾承博表演的《团结一心拿大奖》与康松广、王辅庭表演的《颠三倒四》成为最受争议的两个作品。虽然,在评委的裁决下,前者以0.2分的优势险胜,但比赛当晚却有不少观众认为,专业组比赛最高分肯定非《颠三倒四》莫属,甚至有许多人把电话打到了组委会,要求双方重新比赛。

  能否突破电视窠臼?

  此外,15分钟的比赛时间限制把相声束缚在欲说还休的尴尬中。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比赛中“子母哏”的作品数量远远高于“一头沉”的作品。相声中的“子母哏”指的是逗、捧二人位置相当,台词一人一句,并且包袱经常由捧哏来“抖”的作品。而“一头沉”则指的是以逗哏的表演为主,捧哏只起到辅助作用,包袱基本上由逗哏的来“抖”的作品。

  “子母哏”作品结构紧凑,但一人一句的形式不利于叙事和刻画人物,“一头沉”则更能表现一段完整的故事。近年来,由于晚会形式的需要和相声表演时间的缩短,“子母哏”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尤其在比赛中,“子母哏”几乎成为比赛的“指定产品”。原因很简单,大赛最终要评“最佳捧哏奖”,全是“一头沉”怎么显出来捧哏的重要性?

  时过境迁,但每每提起相声,人们念念不忘的还是马三立、侯宝林等相声大师,他们的段子至今在爱好者们的耳边、嘴边徘徊,一不留神就能触动我们的笑神经。相声有过辉煌期,但如今它似乎正在日渐萎缩,要重振相声的雄风,则不仅需要电视相声大赛之类的强心剂,更需要众多电视大腕们认真地想想对策,如何才能给电视相声一条生路。祖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91,000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