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国人看戏英文字幕不能少 戏曲双语化亟待推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16:14 新民晚报
《廉吏于成龙》剧照 外国观众在观赏京剧《王子复仇记》 上周末下午,逸夫舞台正在上演京剧《王宝钏》,观众席上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显得十分醒目。不过演出刚开始不多久,一位外国孩子就坐不住了,又过了一会儿,一些大人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这也难怪,虽然进场时他们拿到了英文的剧情简介,但因为没有英文字幕,要想看懂剧情还是太难太难。 外国观众逐年增多 近年来,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工作、游览的外国人逐年增多,而传统戏曲又往往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比较直观的途径,所以,无论是在逸夫舞台的各种传统戏曲演出现场,还是在兰心大戏院的昆曲演出现场,见到外国观众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慕名而来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外国观众是不是真能看得“兴致勃勃”,虽然有着众多因素,但有没有英文字幕往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据记者观察,兰心大戏院因为离几家五星级宾馆较近,所以即兴前来看戏的外国观众占了很大比例,逸夫舞台因为常年上演传统戏曲,慕名而来的外国观众也比较多,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懂中文或仅稍懂几句日常会话的外国观众,对于这些观众来说,没有英文字幕,看戏就只能看热闹了。上周末,上海京剧院在逸夫舞台上演的《王宝钏》,由《彩楼配》《投军别窑》《武家坡》《大登殿》四场戏组成,就剧情而言,其实谁也不挨着谁,大量的故事都是由剧中人物用唱词或念白来交待的,没有英文字幕,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要理解台上在演些什么实在很困难。 “双语剧目”实在太少 上海几家主要戏曲院团字幕的双语化程度到底如何?记者在上海京剧院了解到,除了根据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改编的《王子复仇记》以及传统剧目《白蛇传》等极少数几个“涉外剧目”外,上海京剧院的其他剧目几乎都没有英文字幕,包括《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 听歌 blog)》这两部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称号的剧目、《曹操与杨修》这样新时期的代表性剧目以及一大批经典剧目在内,都只有中文字幕。而在逸夫舞台上演率相当高的越剧也仅有《红楼梦》等极少数几部戏有英文字幕。上海昆剧团的情况则比较好,从1999年版的《牡丹亭》开始,昆剧团就在字幕的双语化上花了不少功夫,现在剧团常演的大戏,无论是新创作的《班昭》还是经典的《墙头马上》《占花魁》等,包括四本的《长生殿》(blog),都配有英文字幕,不过还是有一大批传统折子戏缺少英文字幕。由于字幕双语化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即兴走进剧场看中国戏曲的外国观众就只能“撞大运”了,撞上有英文字幕的算运气好,撞上没有英文字幕的那就只好瞎猜了。 制作费用是个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并非院团对双语字幕的问题不重视,而是对于各院团来讲,要把常演的数十出剧目都配上英文字幕,实在是个浩大的工程,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员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据介绍,要翻译英文字幕,靠各院团自身的人员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外援”。而翻译戏曲唱词不仅对英语水准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传统戏曲有较深的了解,现在这样的人才相当缺乏。就算找到了这样的翻译人员,经费也是个大问题。 虽然上海昆剧团常演的大戏几乎都配上了字幕,但副团长张军告诉记者,完成这些工作实在不易,有些戏是志愿者帮助翻译的,几乎都是在为昆曲做义工;有些是著名翻译家或专业翻译公司翻译的,但也仅仅是象征性地收费,作为对昆曲的支持。而记者从上海京剧院了解到,仅一出《王子复仇记》,翻译的费用就近两万元,以一个剧团数十出常演剧目来计算,全部配上英文字幕,费用将是十分可观的。 外国观众频频走进剧场对各院团的触动颇大,记者从上海京剧院了解到,他们今年将启动字幕双语化工程,目前正在准备申请相关资金,计划在年内完成《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杨门女将》等十部大戏的英文字幕。而昆剧团方面也表示,在常演大戏的英文字幕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他们也将逐渐为传统折子戏配上英文字幕,以方便外国观众观看。 本报记者 王剑虹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