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艺校的节目有专利 从奥运演到残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10:1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羌族推杆”,到奥运会场馆演出的“仿真大熊猫杂技表演”,再到残奥会闭幕式上的《草帽舞》……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大放异彩。近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给成都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感谢这支“文艺川军”的付出。一所中等专科学校何以能在全球大舞台上频频亮相?奥运演出的光芒背后,艺校师生们有怎样的付出?带着疑惑,记者昨日走进了位于成都西二环的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

  忙碌9个月换精彩5分钟

  “我们在奥运会的演出只有5分钟,然而就这短暂的5分钟,我们辛苦地忙碌了整整9个月。”昨日,艺校教务处高峡老师讲述起“草帽舞”背后的故事。今年1月初,成都艺校接到排练“草帽舞”的任务,奥运导演组的理由很简单:成都艺校的节目多次上央视,参与大型演出,功底扎实,完成这个节目应当没问题。接到任务后,学校在全校精选了专业舞蹈学生、杂技学生、演员和舞蹈教师组成了演出队。好在学校本身有个杂技节目《草帽》,其中也有这个奥运群舞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于是,艺校的杂技老师、演员成了“陪练”,与大家一道顶烈日练技巧。参与演出的林慧敏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演出团多达120人,只能每天在室外训练,她和一些同学的脸和脖子都晒掉了一层皮;赴京前一个月,每天坚持在成都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走台;7月赴京后,更是睡大通铺,白天在室外排练,晚上去鸟巢彩排。

  除了师生们的努力,学校主管单位市文化局也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局长朱树喜更是隔三岔五到学校督促指导排练,并要求“一定要把最美的成都艺术精品带给世界各国观众,展现成都人民的风采。”

  “外援”言传身教 学生边学边演

  除了“草帽舞”,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还参与了开幕式“羌族推杆”的演出,并于奥运期间在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等比赛场馆演出30多场,这支演出队伍也有了“文艺川军”的美名,赢得了观众和同行的赞誉。一所中专学校居然如此的“港”,记者不禁对成都艺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充满了好奇,难道有自己的绝招?“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是全国艺术院校毕业的年轻老师,要说绝招,的确还有。”高老师表示,除了学校专业老师的日常指导外,学校还会经常邀请全国名编导、教授来校教授专业课和编排新节目,在去年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奖的《背靠背》便是由著名编导赵明与四川编导李崇敏合力打造。

  另外,学校还经常到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请舞蹈高手,为学生们传授原汁原味的民族舞技巧。学校一年承担的演出任务共计逾百场,“学生有很多的演出实践机会,比起难得登上舞台演出而言,边学边演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近年来,该校已经为20多个特色节目申请了专利。很多前来邀请的单位都会直接点节目,《小茶倌》《背靠背》《水流星》等都是热门。“所谓专利就是说,节目的名字、动作都只有我们才有,别处看不到。”据学校负责人介绍,这样做,成都的演艺名片将无法被其他城市和学校复制,这对成都乃至四川的演艺发展有着绝对积极的作用。 记者 徐力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