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名嘴”主持人--评央视主持人大赛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1日18:41 精品购物指南
与当初“步步高杯青年歌手大赛”更多关注歌手们如何在综合素质中出洋相、闹笑话的近乎幸灾乐祸的心态相比,今天的大多数观众看“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则会平添一份由衷的赞叹、欣赏与期盼。毕竟在个性化,主持人匮乏的今天,依靠这样一种比赛模式选拔优秀的主持人无疑会为今后的中国电视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些许无可避免的缺陷。
央视的主持人大赛又一次成了令全国观众瞩目的焦点,五十张几乎难分伯仲的面孔从眼前迅疾闪过,似惊鸿一瞥,又似过眼烟云,在荧屏上刮过一阵不大不小的“主持人旋风”。
说“惊”,正如某些坐在评委席上的当今“名嘴”所云:后生可畏。或者如某些观众直白的评价:优秀选手的表现甚至比某些如今仍端坐在台上念稿子的人不知强多少倍。老一代乃至其后众多因循传统培养方式、以“播音”为模式的主持人,如今或“积习难改”、辉煌不再,或已渐渐感到来自荧屏之外的压力;而这些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新鲜面孔不仅充满靓丽的时尚风采,也几乎毫无凝滞就直接“与时代接轨”或者说根本与时代同步,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也正是他们的优势和魅力所在。
但是,透过一场大赛也令人对主持人这一“新兴”行业产生些许隐忧。央视以其“龙头老大”的身份在这场大赛中仍可摆出一副门坎颇高的派头,对“外来户”挑挑拣拣。评判标准如何、尤其“小字辈儿们”在“老一辈”的陈旧目光中是否“顺眼”本身就是伸缩性很大、无法掌握的尺度,而比赛“新闻评述、人物访谈”等等的统一规则就更令人担心,如此“选拔”是否又会将新一代主持人无形中置于一个新的“模式”——这也是所有参赛者虽个个口齿伶俐、甚至为在有限的空间急于表现有“张牙舞爪”之嫌、却鲜有突出个性表现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的主持人最大的不足。换言之,一个节目用甲或用乙来主持对观众来说区别不大,都是千篇一律的面孔、千篇一律的腔调……或许央视此次的“选拔赛”有它自己的特定目标,暂且不论,但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类节目空前扩充,主持人这一行当确实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真空阶段”,这无论对哪一个处于竞争中的电视台都是同样的尴尬局面。
关于优秀主持人的标准有更多专业的理论,不必赘述,但作为电视人还应该认识到,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主持人的表现。影视剧里有“人托戏或戏托人”之说,演员的演技炉火纯青,一个中流作品也会引来忠实的“追星族”;而一部优秀剧作或许会让原来不起眼的演员大放异彩。同样,如果太“烂”的戏亦会令“大腕儿”形象折损,而再好的剧本若遇上拙劣的表演结果可能会“惨不忍睹”……“戏”与“人”哪方面都不是万能,关键在于找到二者最佳的契合点。电视节目与主持人亦同是这种“共生关系”,可事实上如今荧屏的乱花迷人眼中,主持人真正与节目融为一体的还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仍属“鸡肋”之列。主持人的面孔也不能单纯定位在“新鲜”上,观众屡屡表达要求某些人“下课”的不满,并非仅仅是对老面孔感到腻烦,而是节目创意本身不吸引人时同时与主持人两相疏离的结果。年轻有年轻的优势、但毕竟有阅历不足的缺憾,如果我们的荧屏上尽是一班稚嫩面孔在郑重其事地忧国忧民或谈论婚恋人生之类的大问题,那也会是个很可笑的场面。
一切源于当前巨大的变革,一个真正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如今莫说主持人,就连电视本身各方面也一时间有些“找不着北”——忽而一窝蜂地“访谈”或“游戏”,忽而大刀阔斧地改版——如此情形下主持人们同样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磨合”当中,频频走马换将也是我们眼见的事实。或许我们的电视和主持人们都需要一个成熟期,这也需要观众有一定的耐心,等着他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愿这条路上他们能走稳走好。(晓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