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之精灵--访藏族舞蹈艺术家卓玛(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28日13:52 新浪娱乐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藏族第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舞蹈艺术家--卓玛和她的伙伴,在北京保利国际剧院,将一出别具风格的大型舞剧《乘愿再来》奉献给了首都的艺术舞台。
卓玛说,她非常希望观众能从她的身上看到舞蹈艺术的真实和美好。卓玛坚信,她对舞蹈艺术的完美追求和渴望是永恒的,只有舞蹈丰富的语言才能展现她内心深处的大爱。
卓玛出生在西藏山南泽当,那里是藏文化的发祥地,是歌与舞汇集的地方。有蓝天白云、神秘寺庙、妇女们的笑和她们的灿烂衣裙,古铜肤色的汉子在牧马场放歌……幼年的卓玛喜欢看大人唱歌跳舞,喜欢看银幕的《白毛女》、《红灯记》,向往着自己以后也能自由自在地跳舞。
12岁的卓玛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从此开始了她的舞蹈人生。1982年毕业后进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1986年卓玛再一次考入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表演大专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个人舞蹈晚会就引起轰动。她的代表作品有表现大山神奇的《珠穆朗玛》、表现江河历程的《雅鲁藏布江》、表现少女心愿的《晨曲》、表现慈母胸怀的《母亲》、表现对生活热爱的《火塘》。她的舞蹈选题各异,角度不同,却都充满真情。卓玛凭借她非凡的艺术天分、丰厚的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感悟和艺术想像力,在国内舞台上树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1993年底,在纪念毛泽东高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上,卓玛表演了舞蹈《母亲》,她的舞姿中有藏族舞语汇,更有令人震颤的现代意味,比如人体总弯曲在90度以下的表演,各种躯体的三道弯:撅臀、伸腰、撑背以及四肢的变形。所以尽管演员的形体是伛偻着的,但表现出了极大的张力--渲泄出蕴藏于母亲胸怀极为宽广、博大的爱。《母亲》被视为中国当代民族舞蹈表演成就的典范之作。
舞台上的卓玛舍弃了一切华丽的手势和动作,有人说,看卓玛演出,常常让人看出泪来。在她跃动的身影中,能看到民族舞蹈的古朴和质拙,但更引人注目并震撼人心的是她那恢宏而洒脱的气质,那对人物造型大胆夸张与变形,烈火般燃烧着时代的热情。卓玛溶合了传统与时代的舞魂,是90年代民族舞坛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作中国舞蹈的代表人物之一,频繁出访美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在2000年荣获"美国洛杉矶荣誉市民"的称号。
在舞台上取得很高荣誉的卓玛从未放弃新的梦想,近年来,她一直在努力寻找艺术上新的突破,思索作为当代中国舞者的责任,并不断为民族舞的民展作着探索。当然,卓玛对舞蹈艺术也有困惑的时候,这时,她更多地进行她的"思想舞蹈"。1999年,她前往加拿大著名的西门菲沙大学进行讲学和演出,当然也带着她的疑问同著名现代舞蹈教授桑塔学习和交流。在她表演完《母亲》后,使她惊讶是台下多数的教授、教师和同学都感动得流泪了。他们说卓玛的舞蹈已脱离了单一的形体表现,我让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舞蹈,而且通过她的形体表现看到了她充实的内心世界。卓玛明白了现代舞蹈的真谛。
回国后,以饱满的激情开始了她梦的新追求,在近半年的时间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告别了正常的生活,承受着从灵魂到躯体的磨励,把自己禁闭在河北的一个拖拉机厂的空厂房里,在他们心中的艺术世界里潜心演练,朝着心中神圣的艺术之峰攀登。在寒冷的排练基地卓玛她的同伴可以说尝遍了人间的艰辛,她多次摔伤,连她自己也惊讶的是,当时竟没觉得疼。
舞台上的卓玛"善动",而舞台下的卓玛却好静。不跳舞的时候,卓玛最近写关于舞蹈的笔记,有舞蹈情感,就跳起来,她觉得,舞蹈是语言的延伸,是最忠实于心灵的东西。她认为这是她的"思想舞蹈"。卓玛信佛,信奉只是多做不需多想的道理,默默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个"爱"字,充满爱心地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她说:"我的运气太好了,从事了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有那么多人关心、爱护我,我也要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大家"。
卓玛是个很重感情,冀望人人相处在单纯之中的人。在最高兴和最不高兴的时候都要哭。当她身体累,或者创作灵感匮乏时,就回西藏,一回到家乡亲人中间,她会变得很充实。卓玛喜欢小狗。没人的时候,一只小狗是她最好的伴儿。看着她的伙伴,卓玛像在舞中一样忘了一切。
卓玛对自己比较随和,除了最喜欢吃家乡的牦牛干外,有什么吃什么,可她照顾别人却十分细心。她的妹妹在北京上学,只要妹妹来,卓玛就会把作息时间安排得十分周密。每次演出告一段落,她都会掏钱请剧组的人吃饭。此时,不太会喝洒的卓玛显露她淳朴的藏族品质,陪大家喝上一杯,到头来常常醉倒。一有空闲,卓玛常常徒步到郊外,一个人静静坐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这时候,她的心飞回童年的泽当,异常纯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