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贺岁电影——渐渐被放弃的礼物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1月31日11:08 羊城晚报
图片说明:《幸福时光》票房并不“幸福”。
从热爱到冷淡:贺岁电影一年不如一年
1996年,大名鼎鼎的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在内地元旦、春节期间上映,以其“贺岁”的概念和魅力十足的可看性,攻占了内地票房的半壁河山。
1997年,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其貌不扬的冯小刚操作起《甲方乙方》时,不动声色的冯小刚领着光脑袋的葛优和漂亮女人刘蓓正沉浸在自己设计的“好梦一日游”的圈套中。
人们认为,是贺岁电影成就了冯小刚。
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是冯小刚推动了贺岁电影的市场炒作和影响力。经过《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巨大的票房收入制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富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过节了,有一份叫做贺岁电影的礼物可以握在手中。
为争夺贺岁市场,各家都施展浑身解数:张艺谋为《幸福时光》来个网上征选女主角;北京“紫禁城”利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借鸡下蛋拍电影《美丽的家》;梁天对中国足球恨铁不成钢,大胆请专业运动员“下岗”,让做饭的大师傅替代运动员,不蒸馒头争口气;还有《考试一家亲》,《大惊小怪》等。
贺岁片患了什么病
张艺谋加入贺岁片的行列据说不是他的本意,而是片子“巧合”地完成了,并顺理成章地进入档期。在我看来,这仅仅是大导演预先给自己可能的失败找好的一个小台阶。事实果然如此。今年的数部贺岁片,票房比不上一个冯小刚。
被广泛看好的贺岁黄金档期为什么令众多熠熠发光的大牌们败走麦城?不是观众太狡猾,而是大牌们没有找到观众的兴奋点。回顾近年来贺岁片之种种弊端,观众对贺岁片的疏离是有迹象和根据的。
其一:制作者急功近利。冯小刚的成功引来了一帮红眼病患者。跟风者其实没什么错,错的是他们不应该仅仅盯着观众的口袋,影片的粗制滥造已经到相当的程度。
其二:远离生活、缺乏智慧。冯氏贺岁品牌的成功就是,他讲述的故事离百姓并不遥远,可以在生活的真实展开中找到根据。今年的几部贺岁片,剧情稀奇古怪,猎奇和低俗主导潮流。
其三:形式题材单一。贺岁电影被理解为“搞笑”,于是这个特定的概念就越来越狭窄,一步步走进死胡同。其实,过节需要喜庆的气氛,但是喜庆并不仅仅由笑声组成;眼泪,有时比笑声来得更痛快。只要是好的,观众就欢迎。
贺岁电影的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希望看到这种未来的革命令我们的生活和娱乐更精彩。(新快报 杨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