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时下正在上演的话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媒体评论不一,观众反应各异,但截至目前,50多万元的票房却是最有说服力的,恰恰印证了任鸣导演的那句话:中国人并不拒绝浪漫。今年9月,该剧还将赴沪,虽然尚未成行,但30万元的收入却已提前纳入今年的收成。日前,人艺按惯例为该剧召开了座谈会,虽然缺少了最有发言权的年轻人,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意见却也不可不听。
风格一旦固定便是风格的末日
社科院的何西来认为,观看这部戏对他来说可谓年逾花甲遭遇年方弱冠,因此自己是在追忆中完成鉴赏的。针对一些人认为此戏有悖人艺风格的说法,何西来提出了相左的看法:“任何风格一旦固定下来便是风格的末日,焦菊隐先生曾提出‘一戏一格’,刁光覃也认为‘每次演出都应有创新’。‘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说法,大家并不陌生,但后来桐城派逐渐在讲究凝练与雅洁的发展中走入了死路,倒是非桐城派的曾国藩改变了桐城散文。戏剧也是一样,人艺的风格仅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拒绝探索。”
戏剧电影化弥补了戏剧本身的缺陷
社科院的童道明认为,电影比戏剧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特写和蒙太奇,而这出戏恰恰较好地体现了戏剧向电影学习的高明之处。演员在舞台上以无实物表演骑摩托的片段时,背后幕布上出现的实景特写以及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字时投影上的字幕无不运用了电影手段。
人艺不要拒绝多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剧协的黄维钧认为:“此剧并非一出看完后让人琢磨3天、食不甘味的戏。虽然它的情节都很小,但小有小的味道,虽然它的语言有些玩世不恭,但叛逆中也饱含机智,反映的全部是人本真的东西,并非泡沫。虽然人们称其为‘痞子文化’,但对于我这个60多岁的人来说却是可以接受的,我还有‘痞子蔡’的签名呢。发行量40多万,重印22次,在这样一个数字面前,我们这些所谓搞主流文化的人不能再故作清高了。不要让人艺学派把自己限制住,不能拿60岁人喜欢的东西去接近年轻人,要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现代,两手都要硬。”
快餐文化并非一无是处
中国剧协的王育生称:“虽然这个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快餐文化的味道,我也曾调侃说这样的戏自己一天能编3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迎合了一部分市场和观众群。戏中的那种小浪漫、小哀婉、小悲凉正是一些年轻观众所需要的,搞艺术的人如果不懂这部分观众的心理便会很盲目。此外,将快餐文化都视做垃圾也难免以偏概全,这出戏的编剧是一名女性作者,她将原小说中相对粗俗的语言过滤掉了,经过提纯后的戏显得更加纯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