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刘三姐》歌美、人美、舞美美
刘忠德:《刘三姐》做到了雅俗共赏
高校专家:新版简约精致
北大清华生:民族的也可成时尚
现场小观众:神仙姐姐过来了
舞台上刘三姐的歌越唱越圆润,两个可爱的媒婆引来一拨又一波观众的哄堂大笑,舞台后莫管家继续练他的绝技,四妻妾每天一边切磋配合一边调整细节,剧场外大街小巷哼起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大型歌舞剧《刘三姐》北京首演在新落成的解放军歌剧院拉开帷幕后,45年前的“刘三姐”重新回到了北京城,掀起了股三姐热,这次热起来的不仅有忠实的老观众,还有很多人——
李部长:《刘三姐》歌美、人美、舞美美
《刘三姐》首演当晚,李肇星部长意外地出现在了剧场。为了不影响观众,他坚持坐在第十排。中场休息时,李部长和演出承办方维萌文化总经理李娟女士交流,连声称赞新版《刘三姐》“很好,很好啊”。
演出结束后,李部长和工作人员们一一握手,负责售票的一个小伙子和李部长握手后,笑着地告诉记者,“李部长很平易近人,他握着我的手时,我激动坏了。”现场很多观众看见了李部长,跑上来打听,“那不是李部长吗?”“李部长也喜欢看《刘三姐》啊?”
李部长特别会见了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叮嘱她要注意身体。听到刘三姐剧团工作人员说王予嘉这几天嗓子唱哑了。李部长还嘱咐李娟要好好照顾她”。
有人问李部长对新版《刘三姐》的看法,他连声说:“很好啊,很好,舞美很漂亮,歌唱的也好,人也很美”。并为《刘三姐》剧提词:“歌舞甲天下,纷呈为祖国。”
刘忠德:《刘三姐》做到了雅俗共赏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主任、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在看完演出以后,对前来观看的部份艺术院团的负责人说:“高雅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雅俗共赏,《刘三姐》做到了,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并对舞美中由刘三姐家、莫府、山所组成的三面转台在舞台上转动所呈现出的震撼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校专家:新版《刘三姐》简约精致
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艺术学院系的老师看完演出后,对新版《刘三姐》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认为新版《刘三姐》比原来的电影版简约精致,去掉了原有的阶级斗争色彩过浓的痕迹,看起来更轻松更值得回味,观赏性艺术性更强了。
部分专家认为,新版《刘三姐》缺少传统版本鲜明的斗争意识,戏剧冲突不够激烈,人物形象斗争性不强,缺乏传统版本坚定鲜明的英雄主义形象。但更多的专家认为,新版《刘三姐》在剧情处理上比原有版本简约,矛盾的主线转变为追求爱情自由和地方豪族权势的斗争,这种价值重心的转移更能够为年轻一代接受。同时新版本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唱段和精彩部分,通过增加媒婆、妻妾等提升了整个剧目的喜剧化效果,反派人物的滑稽戏份类似法国的滑稽戏剧,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活跃了现场氛围,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还有专家认为,新的刘三姐形象偏重灵性、个性和魅性,这种新鲜明快的个性和广西特色的舞美设计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广西地域特色。而且新的刘三姐形象融东方女子的温柔羞涩和西方观感中的热情开放富有主见等为一体,更利于国际社会跨文化解读,有利于向全球推广。
北大清华生:民族的也可成时尚
舞台上,已经唱了三天的王予嘉依旧歌声甜美,充满磁性并极富穿透力,如同漓江水波在剧场周围此起彼伏,萦绕不断。这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新版《刘三姐》技术上的巨额投入,现场采用的五环绕立体声技术,使得泉水、鸟鸣、风响、叶动都逼真清晰。另外也得益于王予嘉个人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和《刘三姐》剧团前辈们的言传身教。
一位清华的大学生演出后告诉记者,他怀疑现场是不是用了假唱,而且声音是不是采用了数字处理,他感觉声音比灌制的磁带要好听。《刘三姐》剧团否认了这一说法,他们强调保证每一场演出都让观众领略到《刘三姐》剧团精湛的唱功,这是刘三姐剧团的招牌,假唱就等于砸自己的招牌。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大学生观后表示,从来没想到民族类的剧目会这么好看,舞美比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大型演出还要精致、豪华;演员们的唱功更是让他瞠目结舌,他用“现在的流行歌星很少有这种好嗓子”形容。而民族舞蹈中对现代舞蹈的吸收,音乐制作中对交响乐的大胆使用,民族唱法与国际唱法的结合,包括演员们极富创造性的语言和出神入化的表演,都让大学生们开了眼界,他们表示“没想到民族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完全可以和各种时尚流行类的演唱会较一把劲儿,引领时尚潮流”。
《时尚》杂志社一位负责人观看后解释,时尚本身强调一种潮流或趋势,它也主张从不同领域获取灵感,优化人们生活品质,满足现代审美需求。从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发现和获取灵感本身就是时尚崇尚的一种方式,藏式佩饰、印度丝巾包括波希米亚长裙都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提炼和发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解,新版《刘三姐》“延续经典,经典延续”的主张,一方面继承了原有版本的精华,具有鲜明的现代都市人提倡归回的怀旧色彩;另一方面无论剧情处理、舞美服装还是舞蹈设计、演员形象都融合和借鉴了现代包括西方的审美理念,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审美需求,这些构成了“民族的可以成为时尚”的充分条件。目前民族艺术的瓶颈在于打破人们的刻板成见,这就要巧妙利用现代包装手段和市场运作方式进行有效推广和普及,从而使其引领时尚成为可能。对此,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刘三姐〉都是这类尝试的典型。
母亲节:让〈刘三姐〉和母亲一起怀旧
为了向妈妈祝贺母亲节,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还专门买了一套全家票,带父母一起看《刘三姐》。“小时候,我听我妈经常哼唱〈刘三姐〉,还听收音机里唱。我觉得这场演出对于她来讲更重要,因为她跟我说刘三姐是他们那时候的偶像,”这位研究生表示,“我爸我妈今天特别高兴,我觉得帮他们回忆和体验年轻时代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体验他们那时候的年轻生活,算是我送给父母的母亲节礼物吧”。
“年轻时候是背着抱着他们看露天电影,看大戏。现在年纪大了,孩子长大了,是他带我们看演出,看了之后我很高兴,我儿子知道我喜欢什么。”看完演出的母亲很激动,她告诉记者,今天还看到许多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看演出,说不定十几年后这些孩子也会带着他们的妈妈看〈刘三姐〉。她还说〈刘三姐〉不单是个剧,它是母子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自己和儿子共同的回忆和体验。
现场小观众:神仙姐姐过来了
莫进财前倨后恭的嘴脸,王媒婆的花言巧语和莫老爷的横行霸道,刘三姐神仙姐姐一样的美貌,也让孩子们也过足了故事瘾,两个孩子在演出后就老渔翁长得像洪七公还是老顽童争论了起来,还叫真儿比较起阿牛哥和郭靖哪一个武功更强。
舞台上,王媒婆后面的两个伴随媒婆虽然对白很少,却抢了不少主媒婆的戏。两个人默契滑稽的动作,夸张的举止和可爱的造型,让孩子们乐得忍不住笑出声来。而莫进财前后伸头的动作也成了孩子们看完演出后在剧场外模仿的动作,维萌文化担心孩子们这样模仿会扭伤脖子,特别提醒家长们叫孩子不要模仿。
两个媒婆虽然是配角,可是一个已经50多岁,演了10几年媒婆,就连眼前穿红戴绿的主媒婆在台下也得向她虚心求教。两个媒婆演出功力深厚,绝对不在主媒婆之下,就连现场的成年人看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也是“俩媒婆太逗了!”而管家莫进财前后伸头的动作是得了父亲的真传,每分钟可作200多个,比其父老莫管家还要厉害。
孩子们最兴奋的地方还在于他们看了半天的神仙姐姐王予嘉谢幕时突然不见了,他们站起来东张西望,却听见王予嘉唱着“多谢了”走到台下来了。一个小朋友跟爸爸要手机给记者看他拍下的神仙姐姐的照片,“我要拿给同学看,我自己拍到的神仙姐姐。***没拍到,他坐我旁边,他伸手想要神仙姐姐手里的绣球”。
“绣球是什么?”记者笑着问。
“上面不是说了吗?给阿牛哥的,兰芬就不能有。”孩子一板一眼的架势把大家都逗乐了。
王予嘉这个神仙姐姐走上舞台,和所有的演员一起,果真向现场抛出了十几个绣球,引得孩子们上蹿下跳。一位小观众没有抢到绣球,跟爸爸怄气,非要爸爸去再要一个。
记者要帮这位爸爸去要一个,他阻止了:“我告诉儿子,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不能依靠别人”。(2005年6月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