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印象》系列(包括《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让人们记住了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铁三角”。
但很少有人对“铁三角”的幕后故事了解一二。
王潮歌,一个从小爱撒谎的女孩,怎么成长为一个导演?
樊跃,一个小时候买颜料都要借钱的小孩,怎样成长为一个导演?
王潮歌、樊跃,两个一合作就吵架人,怎样结成了“铁二角”?
王潮歌、樊跃,两个总是被误认为“夫妻”的搭档,各自拥有怎样的家庭?
“铁二角”凭着怎么的魅力,吸引了张艺谋这样的大腕加盟,成为“铁三角”?
日前,记者赶赴北京,与王潮歌、樊跃展开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话。
不一样的经历,一样成功
王潮歌:导演,从小时候搬弄家具开始
“你可能想不到,我小时候是个爱撒谎的孩子。”王潮歌叙述童年时光时,儿时的一幕幕记忆犹新:“父母都是搞文字的,一个是报纸领导,一个是杂志领导。从小我就爱编故事,常在学校给小伙伴活灵活现地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次她说,她独自走路到学校,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稀奇事,结果老师很着急,见到她父母就责备说:孩子这么小,你们怎么放心让她一个人上学?!结果,看破她的小把戏的父母不但没有责怪她撒谎,反而认为她有创造故事的天赋,到后来,王潮歌经常在班上给同学讲故事,故事的开头可能人家听过,可到后面讲的就全是她小脑袋里想出来的了。“那段时间毛病特多,上小学前半段特别多愁善感,迷恋逃学,经常假装肚子疼找借口不上学……甚至我自己都认为自己品质有问题了,不诚实……可我爸爸却看好我说我指不定能成个作家。”
“现在看来那些就是天赋吧?呵呵。”王潮歌说,她小时候除了爱编故事之外,另外因为当时不可能有很多玩具,就经常在家里搬弄家具,总觉得本来摆放的位置不是最好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挪挪位置会看着更顺眼。“现在想来都好笑,那么小一个女孩,有时候竟然叫上姐姐一起把床从这里挪到那里!”也许这是她导演天赋的开始。1984年考大学那年,她没有顺应父亲的心愿走上成为作家之路,却考取广播学院进了导演专业。
“90%还是靠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王潮歌说:“但父母对我的宽容、宽松的家庭氛围起了重要作用。”
樊跃:童年经历催我永不放弃
“我家往上四代就在北京了,太爷爷、爷爷都很有文化修养……”樊跃说,虽然父亲是做平凡工作,但同样爱好画画写字。“文革”时父亲受到了冲击,正好让他有时间来专心培养子女。父亲一直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一定要有特长。那段时间,父亲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发现樊跃对颜色很喜欢,就着重教他绘画。
11岁时,樊跃画画有了一定基本功,家里发生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父亲认为该给他买颜料了,母亲却说家里已经穷得根本没有余钱了,吃饭都很艰难!父母为要不要借钱给他买颜料发生了争吵,最后,母亲还是含泪找街坊借了钱,为他买了颜料。“是那种像牙膏的简单包装,很小的几只……但却是我艺术道路上的第一道色彩。”樊跃说,父母都没有对他说什么,但那次的情景却让他终生难忘:“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想起‘来之不易’,想到‘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他说。此后遇到困难时,他从没想过放弃。
1974年初中毕业,正好北京市艺术学校招生,樊跃抓住机会一考而中。三年后毕业时又因受到老师帮助,顺利进了战友文工团工作。再15年后,因成绩突出,他又被调到了总政文工团工作至今。
像对冤家,但又不得不在一起
初次合作就“撕破脸”
王潮歌事业起步很顺利:大三那年,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作品《暑假里的故事》,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女主角就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巩俐……“跟樊跃合作最早是1996年在保利剧院排《明天》这部戏。那时跟他合作可是我的荣幸:他早就是号称‘京城第一舞美’的‘樊大腕儿’了!”王潮歌至今记得“樊大腕儿”给她的第一印象:抽少见的“老刀”牌香烟,一身军大衣,人长得又帅!
“他本来就有导演气质,碰到我这个新手就释放出来了。”王潮歌说,当时樊跃的舞美设计特别超前:就用几百把椅子,变换出了春夏秋冬,做出了人世变换的效果。“应该说,这次合作本身非常好,而跟樊跃合作,则是比排好这场戏更大的收获。”王潮歌说。而樊跃也告诉记者,他一直认为艺术是一个人的艺术,是不可能合作的,但跟王潮歌合作却让他感觉到了艺术思想的碰撞和竞争,觉得合作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二。
没想到,这次成功合作后,他们却三年之内都抹不下面子再合作了。“吵得太厉害了!”王潮歌说,那次排戏过程中,他们经常因为艺术创作上的不同观点发生激烈争吵,“有时情绪激动,就跑题了,就要骂人,就说狠话!最后就撕破脸皮了。”樊跃也说:“确实吵得太厉害了。”
“撕破脸皮”后,两人三年都没有合作过。
“暗战”三年再次携手
两人依旧在各自演绎着精彩,但遗憾却难以掩盖。
“后来又跟很多人合作过。”王潮歌说,在与其他人合作时,她发现他们很少会像樊跃那样与她激烈争吵,但同时思想碰撞的力量也少了;而樊跃也感觉到与别人合作少了那种“打架”的快感,“感觉不过瘾!”他说,事业上很难碰到一个人,能跟你发生那么激烈的较量,能让你时时感觉到压力……
“虽然拉不下脸再合作,可还是忘不了对方,还在暗暗较劲。”王潮歌愉快地回忆起那段与樊跃在事业上分开的日子:只要她做了个好东西,就会主动请樊跃去看,“想显摆一下”;而樊跃做了个好东西,也不忘故作轻描淡写地请她去“瞧瞧”。樊跃的一次“现眼”经历至今让王潮歌觉得喷饭:有一次他在人民大会堂搞了场演出,特意给王潮歌要了个前排好位置,结果她去了却发现那个位置是摆投影仪的!
1999年,两人终于捐弃“前嫌”,再次合作。“都憋不住了。”王潮歌说,再次合作让他们有一种并肩战斗,同时又互相比拼的感觉。合作中,两人争吵依旧,却再没有因此撕破脸。“她是那种可以在智慧上跟你残酷拼搏的人。”樊跃说:我要是在王潮歌面前都混不下去,还怎么出去混?!
有“夫妻相”的,不一定是夫妻
王潮歌:生活和工作是两个层面
随着《印象》系列陆续出炉,随着双双从幕后走到前台,尴尬出现了:很多人以为他们不仅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还是生活中的一对美满夫妻,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他们有“夫妻相”!
“我们都有各自的家庭。”王潮歌说,她和她先生是大学认识的,后来先生留校任教还当过她老师。“有人说上帝造人是一对一对的,我才碰到他时觉得肯定就是他了。到今天都是,我们老想到一块,跟说相声一样,一个捧,一个逗……”婚后,她忙于导演事业,先生后来做了电视台总监,半年前又辞职做了影视基地……“外面误会我和樊跃是夫妻,以为我们长期在一起就会产生那种感情,其实根本就不对。”王潮歌说,家庭让她特别温暖,辛苦一天后她回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他躺在沙发上,而她父母一边和他唠嗑,一边给他削水果……“别小看这,我们和爸妈一直住一起,这可以看出他们相处得多好。这让我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工作。”
“至于樊跃,就是很好的搭档。”王潮歌说,虽然好的合作伙伴甚至比夫妻还难找,但也只是搭档,如果因此想他们会怎样,那就“太轻贱”了。
樊跃:我们的感情只是工作感情
“有人这样想也很自然。”说起被误为夫妻,樊跃爽朗地笑着说:两人长期合作,又常一起公开露面,加上所谓“夫妻相”确实容易让人误会。
“和王潮歌合作这么久,肯定有情感。”樊跃说,但这种情感是对对方的尊重,是对对方才智的欣赏,是对难得好的事业搭档的珍惜。他说,男女关系其实除了夫妻关系,还可以有很多种,工作会遇到女搭档,这都很正常。“与她合作,可以让你提高更多,很幸运。”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说起妻子樊跃赞不绝口:她特别勤快爱干净,家里大事小事几乎都一个人包干了,“我回去基本上不做什么。”他觉得,她的支持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可以在事业上完全放开手脚大干。“肯定要让家里人放心。”樊跃说,他特别顾家,是典型的“女儿迷”,“不管怎样,女儿的事最大。”他说,不好说太多具体做法,长时间积累产生的信任,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张艺谋,一个更有力量的人来了
张艺谋看了演出才加入
“我们的合作很早。”樊跃说,外界很多人都以为我们与张艺谋的合作是从“舞动北京”开始的,但实际上与张艺谋最早合作是在《印象·刘三姐》。
“开始是梅帅元(《印象·刘三姐》制作人)请我们做2002年博敖亚洲旅游论坛闭幕的演出,就是桂林象鼻山下那场《欢乐漓江》。”樊跃说,而梅帅元在1998年到北京看张艺谋搞《图兰朵》时,就与张艺谋进行了接触,想请张艺谋在漓江上搞个长期性演出,但张艺谋当时并没有确定。博敖亚洲旅游论坛闭幕演出当天,梅帅元又请张艺谋到场观看。结果张艺谋看了很激动,认为很有创意,于是几方一拍即合,当晚就聚在一起讨论起来,并商量出了“山水实景演出”概念,还提到要长期性演出……
“合作上特别自然。”王潮歌回忆说,在当时和随后的工作中,无论是在桂林碰头还是在北京聚会商量,虽没说“我们合作吧”,实际上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铁二角”从此变成了“铁三角”。
三人组合:有力量的合作
“我始终坚持:跟有力量的人合作,会更激发你的创造力。”樊跃说,以前坚持艺术是一个人的艺术的看法的他,在先后与王潮歌、张艺谋这样对艺术有独到理解,并且善于跟合作伙伴竞争的搭档合作后,让他感觉自己在这种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竞争、争吵、较量的合作环境中,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得更大了,“因为谁都不服输,他提的好,你肯定就想我能不能提个更好的?!”三个强手的思想碰撞中,更多的精彩火花由此闪现。
“当然张艺谋有很多优势,毕竟他的名声是这么多年打拼出来的,是实力的证明。”樊跃说,在一些领域,张艺谋在方案上、在认识上、在结构关系上都有很多超前的理念,所以客观上对他们还起到了指导作用。“虽然他主要忙于拍电影,很多时候我们是压在了一线,但我们经常电话沟通。”他说。“我们的合力就是要把作品做得更好,不然张艺谋会丢不起脸,我们也会脸红。”王潮歌说。
《印象》要继续,保证不重复
《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系列到底能走多远?
“套用一句:不看广告看疗效。”王潮歌笑说,从目前来看,《印象·刘三姐》在游客中影响很大,许多原本只计划在阳朔呆半天就走的游客,现在因为有了《印象·刘三姐》这个表演,好多都要在当地住一天看完演出再走。目前演了近700场,一场能坐2800人的观众席几乎场场爆满,还经常出现一晚上演两场的情况,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还出现了一晚上演三场的火爆场面。而《印象·丽江》雪山篇在今年五一期间开始试演后,公司执行总经理刘伟提供的数据称,从5月18日收费了后观众入座率也在6成以上。“我觉得这些反映证明,《印象》系列搞下去还是很有前景的。”王潮歌说。
“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都迥然不同,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也完全不一样。”樊跃说,他并不担心《印象》系列搞下去会重复,“你看《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会觉得重复吗?绝对不会,它们根本就不可比,完全是不同的……另外,我们也会不断创新,决不会自砸招牌。”他说,另外从艺术创作上来看,在不同条件下开发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现在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也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提高,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现在投资文化也逐渐成为热潮,投资商也会越来越看到这个庞大的市场。宋晓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