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一座巍峨宏伟的“宫殿”昂然矗立在大明宫含元殿的遗址上,大殿前分列在“御道”两旁的红漆巨柱显得格外醒目。尽管这只是一次大型文化活动的舞台背景,但仍能让人遥想起当年盛唐时期大明宫的辉煌气象,走向她,一种亲近历史的震撼之感、一种作为西安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10月12日,西安市政府参事、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克诚专程来到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从历史、建筑、艺术的角度畅谈了唐大明宫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夺人之处,《2006·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对西安、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特殊历史意义。
吕仁义:
含元殿是盛唐与盛典的辉煌见证
从建筑科大到大明宫遗址20分钟的路程,吕教授三句话不离大明宫,他笑说:“真想早一点看到大明宫今天的盛景,不知搭起的宫殿是什么样子。”来到含元殿遗址前,吕教授不顾年事已高,健步登上遗址上的宏大台基,仰视比照含元殿搭建的舞台背景,自顾自地数了起来:“一、二、三……不错,不算两边的柱子,刚好11根红柱。”
吕教授告诉记者,隋朝时,都城只有大兴宫一处皇宫,唐称太极宫,后来唐高宗建成大明宫,唐玄宗建成兴庆宫,长安就了三处大型宫室,合称“三大内”。如今,太极宫和兴庆宫或不复存在了,或在原遗址上建成公园,要找寻当年唐代兴盛的痕迹,考察唐代宫廷建筑,大明宫可以提供最重要、最真实的实物资料。
站在搭建在含元殿遗址上这一高耸的宫殿前,恍然,耳畔 “上朝——”之声威然响起,一种皇家气派,一腔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看得出吕教授也相当激动。“当年唐大明宫占地方圆3.5公里的面积,是北京故宫的四五倍,它位于龙首原上,气势开阔,风景独佳。含元殿见证了盛唐时期最为辉煌的历史,见证了至今值得人们研究、回味的诸多历史事件,是历史留给西安、中国及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含元殿遗址修复前,残留有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高约15米的巨大台基。虽然创建至今已过去了1300多年,人们仍可以透过这些台基想象出当年唐皇宫开阔的布局、宏大的规模和华丽的建筑风格。如今这个舞台背景比照含元殿主殿正面,基本上是按照1比1的比例搭建的,这个气势在以前还从来没有见过。”
吕教授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2006·盛典西安》选择在唐大明宫遗址前举办,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盛典活动与大唐盛景交相辉映,让海内外亿万观众透过唐大明宫含元殿这一古遗址,穿越千年的历史隧道,遥想盛唐的历史风貌,感受西安当今的盛景,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建筑学家,吕仁义说,至今没有人能说出历史上唐代的宫廷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仅能从含元殿考古发掘出的柱础中推测出它的高度和建筑规模。“眼下人们要了解唐代建筑,只能是将以下三类资源整合后进行推测,一是国内遗留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山门,这是宗教建筑,跟唐代的宫廷建筑是有所区别的;二是从敦煌壁画以及出土的唐墓壁画中寻找唐代建筑的影子;三是鉴真东渡及唐朝遣唐人赴日指导修建的一些宫殿,目前在京都、奈良等地保存得相当完好,给国内的历史学家、建筑学家以很多启发。
1995年,中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由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信托基金会提供资金,三方合作实施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修复工程,从而使含元殿遗址作为留给后代子孙的遗产而永久保存,同时让其成为历史教育和人们直接接触古代历史文化的场所。吕教授说,从这个意义上讲,《2006·盛典西安》活动对大明宫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广泛宣传,让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与当代盛事、奥运精神遥相呼应,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意,堪称大手笔。
刘克诚:
这里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
在《2006·盛典西安》活动的彩排现场,刘克诚院长显得特别忙碌,他跑上跑下,不断寻找最佳角度,专注于照相机的镜头前。可以说,刘院长对大明宫这块宝地有着极深的感情,他曾参与过大明宫的南门丹凤门及御道的保护工程。他认为,如果把盛典活动仅仅看做是对大明宫的一次推介,那是不全面的,应该将之提高到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上来。
“就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专家们曾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中国的千年古都。西安是世界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达1100年,目前在中国建都时间超过千年的仅有这里;第二句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正如京都、奈良是日本民众的精神故乡一样,西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就在西安。有人甚至提出以‘华夏文明再次创建,中华文明从根开始’为口号的西安‘根之旅’;第三句话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我认为,《2006·盛典西安》以“人文奥运”为切入点,对于大明宫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已不是西安一个城市的事,而是整个中国的盛事,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盛事。”
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会主任、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中科院院士傅熹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侯卫东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权威,他们曾亲手绘制过唐大明宫复原图,对唐代宫廷建筑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刘院长说,今天,挺立在含元殿遗址上的这一恢弘“宫殿”尽管不能说是含元殿的复原,但从它的气势中人们能感受到盛唐精神的博大与深沉。
大明宫的兴衰是西安城市变迁的生动写照,刘院长对此深有感触。“大明宫兴盛于唐代,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皇上登基、举行婚礼、接见使臣,检阅部队都是在这里举行。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王朝,拥有百万民众,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唐末,由于战乱及各种政治原因,伟大的长安城被毁掉,昔日盛极一时的大明宫不复存在,直到上世纪30年代,当年的这一世界中心依然荒凉一片。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黄河决堤,大量河南难民携家带口逃荒到西安,大明宫周边及火车站南北成了难民们的栖身之地,居住人口密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由盛极一时的唐皇宫到下层民众的聚集地,在同一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反差竟然如此之大,有一种悲剧美在此存在。”刘院长认为,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但当今政府投入巨资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保护,让那段辉煌的历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永久记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也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专家为之感动的一件事。
10月20日,在《2006·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现场,国际古遗址西安中心揭牌仪式也将隆重举行。据称一位美国专家在此事敲定后有些“不服”,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一位负责人对他说:“如果在美国能找到像大明宫这样拥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遗址,并且政府投入巨资对之进行长期的有效保护,我们也为你们挂牌。”这位美国专家哑口无言。
数天后,《2006·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活动即将揭幕,它将带给西安、中国,乃至全球观众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激荡。刘院长说,随着政府北迁,北郊地区城市建设的加快,我们迫切需要文化活动的呼应?熏以提升北郊地区的人文气息。选择大明宫这样一个融汇古今、影响海内外的地方来举办一台西安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大型活动,显示了主办方的远见卓识。文/周媛 本报记者余明 赵若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