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上,海内外粤剧专家、粤剧社团代表共商粤剧发展大计,展望粤剧这一“南国红豆”在将来世界的发展前景,商讨加强海内外粤剧社团的交流。专家们提出搞好粤剧的继承和创新,就是要稳住老“看官”培养新观众。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彭溢威:
海外粤剧很“疯狂”
我们是刚刚结束了巴黎国际粤剧节,就赶来了深圳。“2006巴黎国际粤剧节暨第13届欧洲粤剧大汇演”10月28日下午在大巴黎耐伊剧场举行,来自法国、荷兰、英国、丹麦、瑞士、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北、广州的粤剧演员汇集一堂,切磋技艺。
我虽然是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但我自己对粤剧可是一点都不懂,可搞粤剧却成了我最主要的社会活动。1992年11月29日,我们成立了法国广东粤剧社。
1993年,我们决定要演一场戏。我个人付了约合10万元人民币的场租,一连演了五出折子戏。1600多个座位场场爆满。现在一提到当时的情景我就忍不住笑,大家一点经验都没有,化妆化得跟大熊猫似的,个个都是“熊猫眼”,服装也是自己裁剪。有意思的是,这批特别的服装,有的现在收进了佛山粤剧博物馆。现在欧洲有20多个粤剧社,全部业余。1994年成立了“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由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六个国的华人粤剧粤曲团体组成,大会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该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欧洲粤剧大汇演,由六个成员国轮流主办,至今已举办十届欧洲粤剧大汇演。台湾锦绣曲艺团总策划邝少真:
尊重传统才是目的
勇于探索,敢于变革,是粤剧的传统,也是粤剧的优势。我们特别强调“革新只是手段,尊重传统才是目的”。粤剧是姓“粤”的,不能改名换姓。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传统,这是长期流传具相对稳定性的因素。我不反对吸收外来文化与改良,但我们坚持粤剧就是粤剧,它不能变成西洋芭蕾舞或歌剧;粤曲就是粤曲,它不能变成交响乐。改良可以,但如果改良到粤剧不用锣鼓介口,那就成了味同嚼蜡,不如看话剧好了,有时听到用西洋歌剧发口运腔唱粤曲,但听来却总是觉得不知道多了什么还是少了什么。其实海外大多数粤剧观众不论看戏听曲,有时候就是听听锣鼓精准悦耳的声音,甚至锣边花都会令观众陶醉雀跃,粤剧就是粤剧。唱粤剧在台湾曾经被看成是一种贵族活动,作为一个高档消费品而曲高和寡,近年来通过卡拉OK粤剧活动这一形式,粤剧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也渐渐走入了平常家。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教授保宗恒:
粤剧应进入中小学课程
粤剧、粤曲的未来,存在最大的隐忧是编剧、演员和观众都后继乏人,粤剧、粤曲作品多见其旧,少见其新,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能把粤剧“异化变种”,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绝对不能抛弃过去最宝贵的成就,必须继承吸收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编剧要有接班人,演员要有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建立和健全粤剧学校的制度,有条件的,要把粤剧学校升格为本科及研究生院,要把粤剧、粤曲推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提倡学习粤剧粤曲的兴趣和风气。这是培养编剧、演员和观众接班人的第一步,我们要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粤剧、粤曲是求变的地方剧种,为了让它向多元化发展,我们应该多实践,让孩子和年轻人有广泛接触粤剧的机会,使之养成欣赏的能力和习惯,这样,粤剧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潘帮榛:
世界粤剧界应更多交流切磋
作为粤剧专业人士,我认为本次粤剧节办得十分成功。我们同来的广东省文艺职业学院戏剧系副主任肖柱荣、广东省粤剧杂志《南国红豆》主编陈超平等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分析了粤剧活动获得成功的三个因素,一是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没有政府搭建这个平台,活动便无法进行;二是得益于很多粤剧机构和协会的共同努力,把世界各地的粤剧爱好者联系在了一起,共同参与演出;三是有赖于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共同投入。
构建粤剧的全球互联网站是个很好的想法,我们希望早日办成,还应举办更多的跨国演出,使世界各地的粤剧专业及业余人士更多地交流和切磋,让粤剧更加发扬光大。王淮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