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尼金斯基手记》:“舞神”最后的独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12:09 新浪娱乐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1890-1950)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编舞家,被誉为20世纪芭蕾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舞蹈之神”。在他60年的生命中,前30年历经贫困与富有、辉煌与没落,后30年因患精神分裂症一直在精神病院度过。他短暂的舞台生涯所创造的奇迹和日后癫狂的结局都备受人们关注。 尼金斯基最著名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后》和《春之祭礼》。这两部舞剧如今被公推为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但在当时,由于一反当时的芭蕾语汇而引起评论界一片哗然,毁誉参半。尼金斯基作为舞蹈演员,身体条件并不理想。他为人又不善言辞,不跳舞的时候显得拘谨木讷。然而他练舞非常刻苦,用全身心投入他的角色,因此进步迅速,很快便崭露头角。 据一些回忆文章说,尼金斯基很早就有情绪上的严重问题。大约在1918至1919年的冬天,他听从医生的嘱咐举家到瑞士休养。期间,他写下秘不示人的四册笔记,并将它们分别定名为情感、生命、死亡和信件。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的精神失常现象日趋严重,甚至使家人受到惊吓。但这并未阻碍他的创作,他不断构想出许多新的舞蹈,并画了大量素描作品。 正如他的素描大多以圆为主题,对他有深入研究的精神病医生认为,这是尼金斯基“在面临威胁他存在的分裂力量时努力保持自我平衡的一种企图”。的确,《手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了与人群趋同所付出的努力。 很多心理医生期望从他的文字分析他的病情。因为这是他“将崩溃的灵魂在理性残存之际的呐喊”,是他在战争、艰难生活的不断侵扰下对艺术、情感和生命的思考。他的家人则担心将《手记》出版可能会影响到他在舞蹈史上的形象。为此,《手记》曾出版过一个结构完全改动过的删节版本。但是,“把这个人物的苦难和悲哀展现出来,难道真会有什么不妥当,或者甚至有所亵渎吗?”多年以后,“尽量忠实于俄语原著”的法文本终于得以出版。现在我们读到的《尼金斯基手记》正是据此翻译而来。 然而读这本书需要有披沙拣金的耐心,因为许多难以明白的文字使得他的表白断断续续,甚至不合逻辑。法译本前言中说“支配他下笔方式的经常是一些概念的自由联想和流动,而不是依逻辑的规律”。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思想和他的痛苦。 最可怕的争斗也许就是人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争斗了。他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是他的不被理解,比如他多次提到他最深爱的妻子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他想教给她舞蹈,让她也能领略他心中至高无上的舞蹈和美的真谛,但她感受不到。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对舞蹈没有深刻的感受”。他想将艺术家们召集起来和他们说话,“如果他们能深深感受到我——我就得救了;如果不能,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我和不了解我,我就是一个可怜和不幸福的人,我会感到很痛苦。”读到这样的文字不能不叫人动容。 二十世纪初﹐一颗闪烁流星划过﹐震撼西方舞坛。虽然来去匆匆﹐这位出生于俄罗斯基辅的天才﹐亲手为芭蕾舞掀开全新一页。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与春天特别有缘﹐生于春初﹐殁于春末﹐其惊世骇俗﹑影响深远之作就是《春之祭》。 尼金斯基从舞校毕业到名震欧美﹑被尊为“舞蹈之神”﹐仅仅是两﹑三年光景﹔他活跃舞台只有十年左右﹐却率先为男芭蕾舞者争取到台柱地位﹔他编舞的作品不多﹐却成为芭蕾发展史上一个关键人物。 他拥有天赋的惊人弹跳力和空中暂留力﹐能像皮球般弹起﹐像雪花般飘降﹐甚至能在飞跃中转变方向﹔特别强健的腿部肌肉﹐令他只用一个大跳就从台前飞越整个舞台到台的后方﹐这就是舞蹈《玫瑰精灵》临结束前的传奇一跳﹐空前绝后。 尼金斯基演绎不同角色时呈现不同的神态﹐甚至外形﹑眼珠的颜色也有变化。他的舞技与演技﹐令观众神魂颠倒。 十七岁的尼金斯基“跳”上舞蹈生涯的颠峰﹐因为遇上伯乐──四十四岁的戴雅基烈夫(Diaghilev)。他成为后者创办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明星﹐两人携手征服巴黎﹐开展席卷欧洲﹑影响力远播南北美洲的舞蹈事业。 舞技演技令人叹服 跳舞的成就未能使尼金斯基满足﹐在戴雅基烈夫支持﹑鼓励之下﹐他另辟新天地。一九一一年开始构思《牧神的午后》﹐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首演﹐其后编出小品之作《游戏》﹐以及轰动巴黎的《春之祭》(首演于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扬弃古典芭蕾技巧 尼金斯基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的条条框框﹐他崇尚突出性格﹐反对纯粹追求美的形式﹐甚至扬弃古典技巧体系﹐创造全新的技巧﹔他认为任何动作(即使是非常狂烈和不谐协的姿态)﹐只要符合作品内容所需﹐就可以应用﹐但这些动作必须基于某种技巧体系。 《牧神的午后》表现一个半人半兽的年轻动物对性与爱的最初觉醒和反应﹐尼金斯基从希腊神殿上的浮雕得到灵感﹐把动作设计成平面的姿势﹐令舞者在台上主要以侧面示人。这作品确立了尼金斯基作为新一代重要编舞家﹑舞蹈新学派创立者的地位。 《游戏》的感情则是现代的﹐一男二女的主角穿上现代服饰﹐拿着网球拍。它表现在二十世纪的现实生活中﹐爱仅仅是一种游戏。 编《春之祭》时﹐尼金斯基一反古典芭蕾外开性的舞蹈特色﹐把所有舞步和姿态转向内侧(例如舞者脚掌的前部要向内斜呈“入”字形)﹔他用舞蹈动律表现出每一节拍的音乐﹐舞与乐浑然一体。这作品表现原始初民的祭祀仪式﹐充满狂野风味。在巴黎首演当晚﹐史特拉汶斯基的音乐和尼金斯基的舞蹈编排﹐令观众争议不休﹐甚至互相打斗﹐整个剧场里犹如刮起龙卷风。 尼金斯基一直受到戴雅基烈夫的爱﹑照顾﹑保护与控制。不料﹐变故骤生﹐一九一三年九月﹐尼金斯基在一艘由欧洲驶往南美洲的客轮上(戴雅基烈夫没有同行)﹐仓卒与仰慕自己的匈牙利女舞者罗慕拉(Romola)订婚﹐完全不考虑言语不通﹑互不了解等问题。 这婚姻关系令戴雅基烈夫与他决裂﹐他离开俄罗斯芭蕾舞团﹐尝试另闯天地。不通世务的尼金斯基﹐摆脱了爱的囚笼﹐从此要面对现实生活的风风雨雨﹐最糟的是﹐他逐渐发现妻子仅仅爱他的名气和躯体的美﹐她甚至以各种手段逼他去赚钱。他深切感悟到﹐戴雅基烈夫才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尼金斯基成为战俘﹐被软禁于匈牙利。在戴雅基烈夫的奔走斡旋之下﹐他终于远赴美国重登舞台。 一九一九年﹐年近三十的尼金斯基的早发性痴呆症病发﹐舞蹈生涯猝然落幕。 舞出生命与死亡搏斗 他最后自编自跳的一出作品﹐是在朋友家举行的“独舞晚会”中演出﹐那时﹐他的精神病已频频发作。这作品舞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破坏与死亡﹐是生命与死亡搏斗之舞。 尼金斯基一九五零年四月八日逝世于伦敦﹐葬于巴黎。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