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京剧《武则天》导演构思阐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14:11 新浪娱乐

  导演构思如是说——

  这部戏的文本,延续了剧作家陈亚先一贯的从历史文化角度深层的思考与思辩,传递了一种政权与传统理念的关系,政权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当政者与知识分子关系的心灵博弈,揭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这个剧作当中文化视点更加的鲜明,也给予了更加的关注。

  这出戏在勾勒出的武则天与骆宾王两极关系的冲突,非常集中、非常鲜明,塑造了一个传世的大赢家武则天,又塑造了一个大才子,但是又构成了最后命运的归结——都是精神上的失败者和困顿者。作者都让这样两极关系的对立,步入文化思索这个渠道的过程中。非常鲜明的聚焦点,就是在起伏跌宕的、悬念丛生的舞台空间中,两个人物地位悬殊错落和精神上巨大的反差,使得故事、情节、人物个性,都有了陌生化美感的无限可能,就使得在这样一部新编历史剧的呈现过程中,有了新的看点,有了咀嚼回味的空间。这样的人物关系,是陌生化的、鲜活的,也会使我们的观众,有期待感和悬念感。从这个所谓的凝重、肃穆、宏大叙事的戏剧张力中挣扎开来,有了一种举重若轻和接通“地气”的可能。

  整个文本的结构方式,比较的遵循于传统,这样的好处是给予了演员京剧本体表演特质唱、念、做的尽情挥洒提供了任由驰骋的空间。在京剧化方面,它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间架,而且非常的扎实厚重。

  理性思辨的鲜明是这部戏的特色,而在这个基础上,心理对峙和精神对峙充满博弈的张力,使得所谓比较嫌板结的传统结构方式,透出一片理性的天空,使得我们要表述的方向有了一个非常明朗、非常炫目的可能,那些思考有了形象冲突的一个支点,并对人物的形象以多侧面刻画的可能,增加感性色彩,它不但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以无字碑开放式的首尾,飘荡出惊叹号之后的省略号的无限思索与惆怅,不断地在诘问,不断的在反省,使人深长思之。提出了一个无论你的生存背景如何,你要是和谁发生冲突,在同一背景氛围下,在同一社会存在下,究竟谁是赢家的主题。

  武则天贵为至尊,应该对所有的东西,都想在她的掌控之中,那麽凶残的一位女政治家,为什麽对骆宾王一次一次的想得到认同?我认为她是不自信的,根本没有对女权彻底的认同,所以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放骆宾王。她不是大度,也不是单方面的惜才,而是她茫然。她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但她又不是彻底的叛逆者,她想得到传统文化的证明,她想成为赢家,她一直在迷离和挣扎中,思想和地位不是成正比的。

  骆宾王其实就是一介平民,但是因为身后代表着是根基文化,文化浸染下的民心,是精神的审判者,是斗志昂扬的大法官。只是地位的不均等,他在抗衡、在证明武则天的乱纲常反文化,他要证明他是赢家。由于两个人文化理解的不同,对文化切入点关注的不同,对文化的解释不同,所以使得谁是赢家这个问题不得其终。两个人都在文化的面前无可奈何,这就是非人力待天数,不是地位和才情、不是政治家不是知识分子、不是个人能够左右的,它是整个的文化,传统的根基在摆弄着个人。在这个戏里面作者对文化的反省,是把传统文化的腐朽章节部分,摆在统领文化的前列来思考的,所以在这种文化当中,在这个章节之前,谁也不是赢家,只有深深的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浸染,才是左右一切的。应该是确立于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推动我们文化的发展,我们文化的优秀篇章的延续,才能撇弃那些腐朽章节的污染,才能走进新时代的社会转型期,能够从源头上得到警策,这是这部戏的现实意义和主题思想,一句话概括,就是对文化的反省高于一切。就风格样式来说,这是出有史料基础的历史剧,几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尤其是武则天、骆宾王、裴言命运的基本走向结局,都是符合历史记载的,是非“戏说”的,它是一出在史实基础上有虚构情节的人物命运剧,是有着强烈象征色彩的文化反省历史剧,又是一出具有悲剧力量的正剧风格的历史剧。

  《武则天》导演论述

  这次是我们剧组非常正式的创作活动,对于我也是一种考验,所有的导演在导演阐述之前都是一次煎熬的过程,这个煎熬就是在寻找演出的样式,体味剧本的风格样式、主题和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人物分析,这个方面几经的折磨、几经的思索、几经的反复、几经的思考这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王蓉蓉确实是北京京剧院非常有代表的台柱子演员。几个院长也说这个剧目是给她量身定做的,所以我也抱了非常大的期望值。一直跃跃欲试,能够让我加盟,让我和蓉蓉合作,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想这次是真正的合作关系,我希望这次合作在她身上我能更好地看见她的潜力,和她的一些特质,然后她也可以在我这得到一些思考,得到一些补充,在这样的一种合作过程当中,对于我们走进京剧走进武则天,大概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个戏比较大的特点,就是比较鲜明的建造出路线,在清晰的冲突线上展现的一个戏剧。《梅兰芳》也能够找到冲突线,但是没有这个戏这样的鲜明这样的泾渭分明,所以这是这个戏的非常大的特点。

  这次的排练,是短期的我们走进角色,走进人物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是,我们如何使这个剧目从平面走向立体。将是我们这一次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关于导演的阐述,就是系统的归纳,具体的去分析,其实是需要许多的时间的。这戏既然是新编历史剧,以翔实的人物为基础,所以对两个主要人物大概要进行背景的搜索。

  关于武则天,从小给我的概念就是一个非常会权术、非常有魄力、但是遭人唾骂的一个女人,随着现在对她的一些评价,一些史料的充实,对这个人物,她的命运,她的个性都有了非常非常多的,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一些重视,现在在网上来看,包括非常有名的一些名家对她的评价,其实仍然存在着,对她的贬视层面上比较大一些,虽然我们可爱的郭沫若先生通过一出话剧,给她来了个彻底的平反,但是还是能看出另一面的牵强和力不从心的现象,但是对于这个历史人物,果真是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吗?我想呢,不然,也就是编剧为什麽要这样写这个武则天,其实就是从比较公正客观的一些资料上来看的,武则天这个人物,她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第二个评论是她是唐代的女政治家,我觉得这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首先看刘晓庆演的那个武则天,觉得非常有故事性,她的这个人生起伏跌荡始终在这种高层的,阴谋丛生的范围当中,时起时伏一步一步,以她非常卑弱的身份走上那个至高的位置,非常有传奇性。史料上说她是“性巧慧 多权术” “巧慧”我觉得都小了,她是有过人的胆略和智慧。“多权术”是她对政治的敏感和政治的把握,社会政治的把握阶层的把握,是非常非常有能力和有智慧的,所以说她是唐代的女政治家。

  她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以美貌应招进宫,她是工部尚书的女儿,出身是个名门,入宫为才人,自号武媚,当时只有14岁。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她在感恩寺削发为尼。这个时候由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想利用武则天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淑妃幸宠,暗中命令武则天续发。献给高宗,封为陈妃,第二年就生了儿子了,母以子为贵,就被封为昭仪。她有过人的聪慧和美貌,这一点是肯定的,一个女人一旦很聪明,特别有能力,再给她一个美丽的面孔,那是一个多么引人注目、令人心荡神移的人物。妩媚,不但美而媚,女人不在乎漂不漂亮,而是看她脸上有没有狐媚气,我觉得武则天就是这么一个人,她进宫以后,开始得于王皇后,对王皇后也是极力的奉承,她们之间肯定有很深的私交。除了奉承,还有很深的感恩戴德,是一条战线。她一开始就陷进去了,不得不在这权利的旋涡中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寻找方向,寻找自己生存的可能,寻找自己爬上那最高的一个层面的可能,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宫廷里立脚。正因为她过人的聪慧和美貌,所以很快就夺去了萧淑妃的位置,萧淑妃革除之后,她就把目标对准了王皇后。历史上说她特别工于心计,如果她一直采取非常主动的姿态迎取她的地位的实现的话,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必须是环境给她的挤压,必然是宫中权术重重地对她围剿,必然是感觉到生存的种种危机,她才会一步步地告诉自己:如果要活命,如果要生存,那么我只能是人上人,我只能不择手段地走这一步。

  第二年,654年,她生下一个女儿,高宗非常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就到昭仪宫里找小公主玩,武则天就在王皇后快来之时故意避开,等王皇后走了把小公主掐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655年,王皇后被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当上了皇后之后,她就生下了三子一女:李贤、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我觉得老天爷真是厚道,在中国历史上选择了这么一个全面的女人来做这么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必然在这个人物身上充满着各种传奇的可能、各种情节的可能,使得我们后辈的艺术家们及一些政治家对于这个人物寄于非常大的关注。

  武则天立为皇后以后,就开始参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638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太后临朝称制,第二年就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690年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这是她的巅峰时期。在后面的这段时间内,我以我所谓的艺术家的眼光看这个人的变化,从那个时候开始,随着地位的升迁,她的个性、情感和追求都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她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女人了,她将以她的独特的过人的魄力和魅力要去征服天下,她的志向是和国家和权利和整个的名声联系在一起的,她的性别的符号消失了,她的人情当中的亲情这一块是动摇了。如果不是这样,她不可能把整个的李氏天下、李家宗室扭转为她的天下,成为武周。

  她的有意思在于,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都能够和他平等、可以被废除,然后开天辟地地出现一个女皇,性别的这个概念她是没有了,在她的直觉里,就是一条路:她的地位,她自觉担负起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当然无疑高于一切,爱情、亲情、其他的感情,儿女情长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想解释这个人物的话,我想是什么样的一种可能,会使她变成这样,我宁愿相信,她知道自己的能力,她知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说朝中国甚至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担当这样的责任的时候,她责无旁贷,她必须这么做,她的对于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她有自觉的行为和自觉的负担,否则的话,她一直在杀人和摒弃亲情,虎毒不食子,她这样的弄自己的儿子,过的这是什么日子,国家都搞不好。如果光是为了权术,如果没有国家的责任感,不可能达到开元盛世那样的功绩。

  她在称帝之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进言,在她掌管的近半个多世纪,社会是稳定的,经济是发展的,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发展了贞观盛世。司马迁在《史记》上说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断”,这是非常客观的,她兼容三教,非常尊重和遵从儒学,而且崇道、信佛,她还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科举的次数和难度,使得她那个时代非常的发达,称为开元盛世。

  有了这个人物的史料,促动剧作家写这么一个人物,里面是有很多感触的。在这个戏里,有两个人物是非常关键的,就是武则天和骆宾王,从《无字碑》这个剧名来说,也非常吸引人,但是对于剧情和矛盾冲突来说,给人的范畴可能要更大,接触的层面要更丰厚,总之觉得有些缺损和遗憾,而改成了《武则天和骆宾王》的话就非常适合剧本,现在被定为《武则天》则便于宣传。

  骆宾王,唐朝诗人,字观光,约627(640)——684,浙江义乌人,七岁就能做诗,成年后为道王李元庆的附属,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当中,他的诗作最多,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见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他还写了许多边塞诗。他的求仕之路是非常坎坷的,684年,骆宾王被徐府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是这时候写的。11月份,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传说“亡命不知所终”,也有人说,兵败后两人一起逃走了,徐敬业当了僧人,在衡山,90岁才死。

  总之,这个人的一生,才情横溢,名噪一时,很多篇章是千古绝唱,非常有特点,他的诗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和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的那些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他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的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感情。古人说君子必三端:辩士的舌端,武士的枪端,文人的笔端,确实能杀人。

  编剧陈亚先,在中国的戏曲界,是一个非常自觉的、非常有负重感的、对文化进行思索的编剧,是把所有的人物和情节的铺垫都放在文化的背景来思考的这么一个剧作家,他的笔力、才情在当代的剧作家里面是一流的,他对舞台的了解,尤其对京剧的了解和把握,也是许多剧作家不能够替代的,他的代表作《曹操与杨修》,成了近些年来许多人研究和重视的一个剧作。

  陈亚先是生产队长出身,常年在基层工作,当地的回乡知青,他的这种生存背景,对民生的这种了解,随着又进入了剧作家这个范畴,对历史人物那样关注,他的整个层面,他给我们带来剧本的一些东西,都是打着地基的,他擅长于对一切进行深刻思索,都会接着地气,接着详实的资料和详实的人物个性的创作的可能,给予你的一些踏实的空间,这就是陈亚先。

  在这个戏里面一以贯之的反映了他的特点,而且这个剧作延续了《曹操与杨修》这部代表作,从文化的角度反驳的思路和思辨的思路,一贯之的把这个思路往前发展,传递了一种政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政权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政治者与知识分子关系的思考,揭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这个剧作当中文化视点更加的鲜明,也给予了更加的关注。

  他集中勾出的两级关系的冲突,非常集中非常鲜明,塑造了是一个传世的大赢家武则天,又塑造了一个大才子,但是又构成了最后命运的归结,都是精神上的失败者和困顿者,他都让这样两级关系的对立,步入文化思索这个渠道的过程当中,他找到一个非常鲜明的一个点,有无限跌荡的可能悬念的可能的一种空间,两个人物的地位,和精神上有巨大的落差,所以使得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就有了陌生化的美感,整个情节使得他在新编的历史剧的过程当中,新编的东西有了看点,有了咀嚼的空间,这样的人物关系,是陌生化的非常新鲜,使得我们的观众,会有期待感悬念感,何谓新编,就在这里,角度在这,角度决定了这个戏新编历史剧的可能,两个这样的人物给了我们非常之多的意外和期待,从这个所谓的凝重、肃穆、重大当中挣扎开来,我们有了一种举重若轻的可能,要有点地气的可能。

  整个文本的结构方式,它是比较的遵循于传统,这样的好处是给予了唱念做演员的这些空间,将严格的是在京剧本体的表演特质上进行的,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它非常的京剧化,给了我们京剧的表演,程式性的一些运用的空间,它将是扎实的。

  理性思辨的意义非鲜明,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心里对质精神对质的心里空间,使得所谓比较见板结的传统结构方式,透出一片理性的天空,使得我们要表述的方向有了一个非常明朗非常炫目的可能,那些思考有了形象冲突的一个支点,并对人物的形象以多侧面刻画的可能,增加感性色彩,它不但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以无字碑开放式的首尾,飘荡出惊叹号之后的省落号的无限思索无限惆怅,不断地在诘问,不断的在反省的可能。

  无论你的生存背景如何,你要是和谁发生冲突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在同一背景下,在当代的那种背景下,提出一个谁是赢家的主题。

  武则天贵为至尊,应该对所有的东西,都想在她的掌控之中,那麽凶残的一位女政治家,为什麽对骆宾王一次一次的想得到认同?我认为她是不自信的,根本没有对女权彻底的认同,所以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放骆宾王,她不是大度不是单方面的惜才,而是她茫然,她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但是她又不是彻底的叛逆者,她想得到传统文化的证明,她想成为赢家,她一直在迷离和挣扎中,思想和地位不是成正比的。

  骆宾王其实就是一介平民,但是因为身后代表着是根基文化,文化浸染下的民心,是精神的审判者,是斗志昂扬的大法官,只是地位的不均等,他在抗衡在证明武则天的乱纲常反文化,他要证明他是赢家。由于两个人文化理解的不同,对文化切入点关注的不同,对文化的解释不同,所以使得谁是赢家这个问题不得其中,两个人都在文化的面前无可奈何,这就是非人力待天数,不是地位和才情、不是政治家不是知识分子、不是个人能够左右的,它是整个的文化,传统的根基,在这个戏里面作者对文化的反省,它是把传统文化的腐朽章节部分,摆在统领文化的前列来思考的,所以在这种文化当中,在这个章节之前,谁也不是赢家,只有深深的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润染,才是左右一切的。应该是确立于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推动我们文化的发展,我们文化的优秀篇章的延续,才能撇弃那些腐朽章节的污染,才能走进新时代的社会转型期的时期,能够从源头上得到一时警策,这是现实意义和主题思想,一个综合性的一个表述,所以最高的任务,就是对文化的反省高于一切。

  演员

  武则天是一代明君,大政治家,而且是聪慧过人,果敢过人,胆略过人,这个作品要我们塑造传世的大赢家,精神的失败者,她是世人眼中的铁女人,又是内心复杂不自信的的女人,她可以裁决她的亲情的时候,对待她的亲子的时候,她可以不留情面,她可以彻底的铲除,搬开这个绊脚石,她可以跨过秩序走向自己的追求,我们的演员要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要从平面性走向立体性,一定要抓住这个“核”抓住主题思想,贯穿动作,去完成这个人物的塑造,她不是单一的,在这种速变的过程中,能够看见她的层次的变化,能够看到心理依据的支撑点,能够看到这个演员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她不是平面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变的,她对儿子对亲情我们也要有梳理的方式,我想让这个武则天成为一个铁女人,但是要成为一个感性中的好女人无奈的小女人,最后没办法挣脱这个制度。做了那麽大的伟功业绩,她的一个生命的历程,她的命运的归结,使她这个人物塑造比较丰富起来。

  骆宾王,大知识分子,高才情秉直而正统,具有文化的号召力,他是有很多粉丝的,但是,他又是阶下囚、落魄者、最终没落而未见成功者,都是一种强势又无能,在良知和理性的挣扎中是他动作的心里动作线,理性上他是正统的文化的捍卫者,在良知上感性上,他又亲眼目睹了武则天的大度、胆魄,看见了她的英明功绩,但是,可悲的在于这个人的个性秉直,甚至有些执拗,他不通权达变,他不审时度势,所以这个人的内心是受折磨的,他是从一个坚定的传统的卫士无法解脱困惑,一个所谓的出家人,与当权者表现出了矛盾对立,还有统一的关系,我希望在这个人物塑造上面,演员能够注意到这两个层次的变化,精神层面的,理性的和良知的那种挣扎,两个层面的表达。也希望演员要从以往的一些作派行当中解放出来,这个人物非常有意思在于编剧给他非常大的这种身份的变化,要非常规的来表现,如果按照以往老生的行当去演的话,这个人物将显得清汤寡水,而且形成不了对武则天这样丰厚人物的对质,要想让这个戏活起来,就靠演员的塑造,去靠演员去丰厚,从平面到立体,在骆宾王这个身上,我觉得这个演员的责任会更大。

  李贤,李氏宗室的继承人,在他身上寄托了皇家的期望,一个“贤”字,何为贤,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能够被任用的人。但是,在皇室当中的争斗,特定身份引来朋党的介入,角遂权位当中的不确定性,特定的环境养成了他的多虑,养成了他的偏窄,所以他的整个状态,始终是在亲情与皇权中走钢丝,这个人的内心是善良的,也可以说在某一方面他更重情感。但是,这个人从能力上来说他是欠佳的,他在朋党的工作中,他又经常放弃体现能力的可能,他不是为国家争得业绩争得荣光的,而是把身家性命放在第一位的,没有治国为先的那份操心,所以有显得他非常的自私,从政治上说他是懦弱偏窄自私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起点,所以他整个的动作是犹豫的,这个领头羊,名声名之下其实难副,他当不起来,我觉得他对武则天不是恨而是怕,他的怕代替了亲情,与其说他所谓的叛逆,不如说是被逼如此,但是我觉得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裴炎,他的忠贞,甚至顽固、心机都是非常的鲜明的。剧中担当的任务也是非常鲜明的,他的心机、谋略、智商是非常高的,我希望演员在演这个角色的过程当中,表现出他的政治家气派的同时要表现出他的谋略,表现他的某种投机心,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武则天绝对胜他几筹,这个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代表了某种势力的,要非常鲜明的展现观众面前。

  上官婉儿,在这个戏里面的戏份不多,但是动作线理的非常鲜明,第一,这个人非常敬慕和效忠于武则天,在作为贴身侍卫官,与武则天朝夕相处,对女人建功立业有切身的体会,也对女人的酸甜苦辣更有切身的感觉。武则天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只有她最明了,而且是最能让她心动的,这样的一个女人,大才女、聪慧、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巧慧的,她对政治的理解,也肯定不像其它一个小女人那样的。我希望这样的人出来的时候,带着更加大概念的政治家概念的动力,要有气度的来表现,更不是一个小花旦小丫环,一定要表现出她的气质和气度。

  群众演员,多半都采取小花脸,这个戏在比较严谨的结构当中,能够挣脱出一些新鲜空气,让这样严肃的充满着理性色彩的一个戏剧,绽放出一种趣味性的可能,我希望演员在这个行当当中,自如的发挥增添色彩,多给我们这个戏接点地气。

  风格、样式、题材

  首先,我认为这是出有史料基础的历史剧,几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尤其是武则天、骆宾王、裴言命运的基本走向结局,都是符合记载的非常严肃的,但是它是一出有新编情节的人物命运剧,比如说两个地位的不相称,人物身份的冲突,个性的冲突和最后命运的归宿,都有创造,有为主题服务的一条独特的线,有着强烈象征色彩的文化反省历史剧,又是一出具有悲剧力量的正剧历史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