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缕麻》火爆上海 首演三场就收回一半多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10:06 青年时报

  一出越剧在商业化的操作模式之下,62年后再度逢春。三天的票房收入已经达到投入成本的60%左右。前晚,杭州越剧院新版的《一缕麻》在上海逸夫舞台首演,楼上楼下,近1000个座位都坐满了。这部戏的火,得益于它的渊源———改编自包天笑的小说、梅兰芳的京剧,更有上世纪40年代范瑞娟、袁雪芬等名角的演绎。而如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更是不可小觑。

  就是这么火

  5月份门票销售已“被迫”启动

  “

新娘子真好看,比我妈妈还好看”。这一段范派唱腔,已经传唱了多年。2004年举办的“一代风华”范瑞娟专场时,《一缕麻·洞房》重新整理,范瑞娟钦点杭州越剧院范派小生徐铭担任主演。这正好为杭州越剧院重排全剧提供了契机。

  于是,他们请了70岁的老戏迷、上海政法学院的高材生杨锐来做编剧,去除原来以反封建为主线的结构体系,改成呼唤人性的真善美的主题。而团里的梅花奖演员谢群英这次也因为要与徐铭配戏,而由金派改唱袁派。“基本上是一句一句学的”。足见用心。

  前晚《一缕麻》在上海逸夫舞台的首演,范瑞娟、袁雪芬等越剧前辈,包括62年前,观看过首演的戏迷、上了80岁的陈美英(音)、范杏素(音)全都亲临现场。“仅仅当晚卖出的票额是一万四。开演前几分钟还有人要买票,我们电脑都爆掉几次了。”剧院负责人许霈霖说,话语中透露着欣喜。甚至,第二轮5月份的演出门票销售工作也已“被迫”启动。

  为什么这么火

  62年前,这部戏一演就是一个月

  1945年,也就是越剧改革的第一年,范瑞娟、袁雪芬在上海明星大戏院首次演出越剧《一缕麻》。这是由包天笑1909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当年的编剧是成容。“观众一直坐到了第13排。而以往越剧一个戏最多演两三个星期,那次却演了一个月还多。”62年过去,范瑞娟对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当初,她和袁雪芬都对这个戏“喜欢得了伐得”。

  所以这次,范瑞娟在首演前一天晚上10点,还特地跑到剧院来看彩排,一直看到12点,受伤的脚一放下来就疼,她便“哗”一下搁到舞台边上,继续看。

  

  如今,不死的“呆大”更讨人欢喜

  “活了70年,做了60年的戏迷。我知道观众想看什么,所以我就写什么。”新版的编剧杨锐说,时代变了,人们更注重轻松的看戏环境,她便将原本主角“呆大”得白喉而死的悲剧结尾改成了悲喜剧。于是,台上弱智的“呆大”结巴时、说那些大人们觉得不该说的真话时,让人发笑;而他纯真的样子和举动也让人感动。最后一幕,好心的“呆大”非但起死回生,连人都不傻了。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纷纷说好。

  当年范瑞娟演的“呆大”让人记忆深刻,如今徐铭演的“呆大”同样入木三分。不仅范派唱腔受到观众认同,扮相同样受到夸奖。甚至有位中年男观众还提议,让徐铭取个艺名,“就叫范小娟。这个名字谁都不配,只有她行。”

  

  商业化,投入30万三天收回20万

  “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完全走市场,也是我们第一次以项目制来运作一个剧。”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介绍,《一缕麻》是由上海天蟾京剧中心有限公司、杭州越剧院以及徐铭三方出资重新排的,投资不大,总共30多万,纯商业化操作。而在上海设定的3月24、25、26日三天首演,上海天蟾京剧中心有限公司经理许霈霖预计出票率将高达90%,票房也将有20万左右。

  “原来投资的目的,也只是想培养年轻演员,让他们能有个戏演。但现在看来,我们大概已经能收回成本的一半多了。要知道,作为越剧,最高280元,最低60元的票价不算便宜。”不过,在许霈霖看来,这种观众喜欢,也能赢利的剧,他们倒是乐得参与。“操作模式上是一种尝试,参与新戏的创作,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当然,剧好,同样是关键。此前,重排的《山河恋》虽都是年轻演员,但依然凭借着6场演出,夺得45万的票房。

  ■链接 重排让前辈和观众都满意

  新排的戏好吗?作为顾问的袁雪芬最有发言权:“改的和原来的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但很顺畅。通常,第一次的戏都不是很完美的,多给我们提意见。”而虽然徐铭一个劲地说演起来压力大,但范瑞娟倒是不吝啬地表扬:很好很好。“一个演员要像竹子一样,既可以造房子,又可以拿来吃,作用大,有多面性。希望下一代也能学做多面手,把行当打破”。袁雪芬也对谢群英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唱得不错。但我觉得一个演员,还要集众家所长,在唱腔设计上有自己的特点。”

  可以看得出来,观众对这出重排后的戏也持满意态度———演出结束后一个小时,他们还等在剧院后门,为的就是想和主演说上几句鼓励的话。 程茗慧/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