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独家剧评:听着一声吼——观剧《望天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12:11  新浪娱乐

  深夜归家,看戏后的激动尤然。《望天吼》可以称之为是一场耐看的戏。所谓耐看,不是噱头,亦不是求奇,这是一种功力,扎实而有嚼头。

  之于剧情,算是中规中矩的那一类,不是很有新意。通过天津一家古玩商的家族兴衰,来反映殖民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国破的耻辱,家亡的悲哀,主题很正,亦大而化之。但是,搬到舞台上,整部剧却鲜活起来,可见导演功力使然。

  伊始,这是一副水墨般的风情长卷,旧“天津卫”的街景,民不聊生的气象,天津时调,鬼市,洗三,娃娃哥等,这些特有的地方风土一方面完成了功能性的铺垫,一方面又极大的渲染了这部戏的整体基调。而且,所点到之处,笔墨大有春秋之法,精炼而恰到好处,不是为了特色去做作,而是处处皆筋骨。如洗三,一场洗三的戏,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众生相。没落的太监,给钱时,那种想痛快又不痛快最后又豁出去痛快的“全活”,把他此时的尴尬状况呈现出来:天朝皇家的势头,已如昨日黄花。而军阀长官给钱时那种噼里啪啦的得意之势,显示了此时东北军雄霸一方的统治地位。佐藤的几块黄澄澄的金锭子,来势不祥,沉甸甸的落入人的心里去。

  剧中的天津时调是个重头彩,不仅很恰当的完成了幕间的过渡,而且造足了气氛,那一种入世的苍凉,尽在高亢亦低婉回旋的声声间,地方风情,回味悠远。关键的是,时调的铺排,可以融为剧情的一部分,在整体效果上是统一的,不会让人感到两张皮,在另一方面,它推动了气氛,强调了节奏。整个戏全部的音乐用的都是这种单一的天津时调,但是,这种单一,反而纯粹,和天津方言的台词相互映衬,和谐统一。

  《望天吼》的舞台设计采用的是大背景写意,小道具写实。在空间开拓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楼上楼下两个空间的使用,丰富了一些人物调度,在几个瞬间,演员直面观众时,赤裸其复杂的内心,强化了内心的矛盾冲突。此剧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没有滥用多媒体,整个舞台虽无特别之处,但是也是统一干净的,纯粹就是一种简洁美。

  此外,这部戏还有可看之处的就是演员的表演。虽然很多人还达不到一笔就勾勒的有血有肉,但是重点笔墨的角色还是挖掘的非常细腻。比如德宝,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年龄不小,但是戏中的德宝却是毛头小子一个。这就需要演员在体态还有语态上多下功夫,可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德宝的“憨态”,“傻楞”,都表现的非常好。在溥仪夜访的那一场戏里,德宝对待溥仪的态度让人忍俊不禁。虽然台词不多,但他的种种荒诞的举动让人记忆深刻。还有赵老板形象的塑造,直不起来的腰,笨拙的脚步,不仅昭示年龄,而且昭示性格,还有那个年代生意人的委曲求全,在夹缝里生存的无奈。有点《茶馆》王利发的影子。整个女性人物形象比较弱,就之如怀玉的这个角色还是有些轮廓化,形象不是很丰富。

  这部戏比较不足的地方就是高潮处的刻画还有些单薄,节奏推的有点急,没有保持住。把观众内心的感受没有尽力调到一个点,如“摔玉”那一场,总觉得有点不够,不过瘾。但是结尾还是非常诗意的,那种静默的风格非常好。“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那闷在胸中的一声吼,是一处回味无尽的留白。

  之前看过王延松的《白门柳》,在《望天吼》这部戏里依然有王氏风格的印记:类似《清明上河图》一样的人物画卷,众多人物组成的造型图谱,呈现历史的厚重与恢弘,人组成历史,又淹没在历史中。

  有认识玩玉的朋友,说,玉不仅温润是其品质,而且玉坚,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千万年风雨的冲刷磨砺下依然完好。如果照此说法,那么,那一场“摔玉”的戏也就不成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题可否就有问题呢?还好,戏就是戏,不是玉石研究大会。但是我们的戏,依然深入不到“人”里面去。对“人”的剖析还有点类型化,表面图谱化。所以,有时候导演的功力仅仅只能做到锦上添花,而不能达到起死回生。

  《望天吼》,在中国戏剧百年的纪念演出里,也算吼出了头彩。高泓/文

  新浪独家评论,严禁一切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