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演艺术家吕晓禾谈话剧关键词:难忘感伤信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16:08 沈阳日报
吕晓禾 吕晓禾经典形象 吕晓禾经典形象 吕晓禾 梁三喜、彭德怀、时传祥……记者提起著名表演艺术家吕晓禾塑造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影视形象,他却谈起了话剧—— 年过六旬,被称为“银幕硬汉”的吕晓禾依然很忙。4月初,记者与之相约时他尚在沈阳,11日再打电话,他已经飞到了珠海赶拍电视剧《婆家娘家》的第二部。接到记者远隔数千里的电话,正在外景地候场,马上要拍戏的吕晓禾,还是向导演请了十分钟假,一句“家乡的记者嘛!”让记者感觉,暖暖的,有点儿甜。谈起中国话剧百年华诞的感想,采访在既轻松又沉重的话题中进行,贯穿其中的是“难忘、感伤、信心”这三大关键词。吕晓禾的话语里没有装饰音,听得出来,他把挚爱倾注在舞台上,这里有他对话剧难忘的记忆,对话剧现状的感伤,更有对话剧明天会美好的信心—— 难忘——你是一流的演员 “你是一流的演员”,这句来自戏剧大师曹禺对吕晓禾的评价,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视话剧表演为生命的演员,能得到前辈的称赞和认可,是多么幸运的事。吕晓禾的回忆把记者带到了1986年5月的一天。那时,上海已进入了夏季,沈阳话剧团正在上海演出美国话剧名著《榆树下的恋情》,演出一结束,中国剧协主席曹禺就来到后台接见演职员。吕晓禾至今还记得他的手被曹禺紧紧地握着:“你演得很精彩,很好。我看到了一流的演员。”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吕晓禾是阴差阳错成为话剧演员的。吕晓禾自幼喜爱体育,曾是沈阳少年足球队左边锋,还是少年体校速滑队主力。1960年,沈阳话剧团到吕晓禾所在学校招生,15岁的他竟被选中了,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两年后表演培训结束,吕晓禾便开始了漫长的话剧生涯。“沈阳话剧团这时也开始进入了辉煌期。”吕晓禾骄傲地对记者说。 感伤——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 吕晓禾对记者说,沈阳话剧团曾有过两度辉煌。上世纪六十年代,沈阳话剧团的代表剧目《茶花女》、《兵临城下》演遍全国,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也观看了沈阳话剧团的演出;到了八十年代,大型歌舞剧 《搭错车》创造的1460场的票房纪录、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200余个城市的成绩载入了中国戏剧史册;1986年5月,沈阳话剧团在上海演出了《榆树下的恋情》,中国剧协主席曹禺看后很兴奋:“这部剧是一流的演员,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出。完全可以称得起‘完美’二字。”此后,该团又连续推出《走出死谷》、《喧闹的夏天》、《长椅》和《大潮里的漩涡》等剧目,演出达2200余场,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而吕晓禾凭借主演《榆树下的恋情》获得了话剧界最高奖“梅花奖”。 “进入1990年代,沈阳话剧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演出枯萎到毫无市场可言。 ”吕晓禾的声音低沉了下来。正是那个时候,沈阳话剧团很多优秀演员转行到了影视界,“对于我来说,话剧是我的专业,影视表演是业余。”没想到,这位业余的影视演员在银幕上、荧屏内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形象,《高山下的花环》 、《秦川情》、《天地人心 》、《笑傲江湖》、《守望幸福》、《啼笑因缘》等影视作品中都有他的精彩表演。因此,他一举囊括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提起这些殊荣,吕晓禾没有忘记这是因为话剧演员所具有的功力所至。他说:“我的影视表演得益于话剧打下的深厚功底,话剧不景气,我心疼,有时我的心里有一种找不到家的感觉。”如今已离开话剧舞台十多年,但他还是留恋话剧,感激话剧,并随时准备为话剧献艺。 信心——话剧的春天会来的 难忘的旧事总是留在记忆深处,感伤的情怀会被美好的现实冲淡。吕晓禾对话剧春天的到来充满了信心:“我认为,沈阳话剧要重振旗鼓,第一靠领导的支持,第二要有好剧本,第三是培养本地区的观众人群。” 吕晓禾认为,反映时代是戏剧的使命,贴近生活更是话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建国五十多年,我们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社会发生了令人刮目的变革……所有这些,都应是话剧创作的最好素材。然而回顾前一段时期的话剧创作,不能不遗憾地说,原创的、优秀的话剧实在是太少了!就目前来看,北京、上海的话剧已开始红火,新生代话剧崭露头角,众多经典轮番登台,严肃和轻松和谐共容。吕晓禾满怀感情地说:“我希望沈阳的话剧也能走出低谷,演出特色,重振雄风。”本报记者 刘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