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目《蛾》震撼观众 哈尔滨话剧刮起东北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17:03  黑龙江日报

  《蛾》、《曹植》、《安提戈涅》,一幕幕经典剧目令哈尔滨话剧院走过辉煌,享誉国内外

  步入哈尔滨话剧院,《曹植》、《安提戈涅》、《蛾》等一幅幅经典剧照深深地吸引了记者的视线,那是哈尔滨话剧辉煌历史的浓缩,引领人们品读,回望……

  慧眼识金排探索剧目

  陈跃中在哈尔滨话剧院度过了17个春秋,话剧承载着他的喜与悲。“让我安慰的是,我在任职期间,与剧院艺术家们共同努力精心打造了《曹植》、《安提戈涅》、《危情夫妻》等叫响全国的精品剧目,而《蛾》是其中最有影响最轰动的一部。”然而《蛾》的诞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历经了蜕变。

  那是1987年,在全省创作研讨会上,我省作家车连滨创作的剧本《蛾》出炉,哈尔滨市文化局创评室主任王家璧大力推荐,导演肖致诚主张排演此戏。陈跃中看过剧本后也很兴奋,要拍探索性的剧目,要敢于突破,勇于求新。

  好事多磨《蛾》化蛹成蝶

  然而好事多磨。《蛾》开始由一位也很有才华的上戏毕业的导演来导。陈跃中院长在公演前看最后一次彩排时发现,舞蹈是业余水平,音乐也需重来。在门票已售的情况下,他果断决定:退票停演,继续加工。然而,由于导演的海派风格与《蛾》的粗犷基调有很大的差距,尽管重排后公演了四场,观众仍反响平平。

  不甘心该剧不了了之,陈跃中找电视台录了相,又与市文化局副局长梁梦阳带录相带来到北京找到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院长,组织20多位专家召开了研讨会,专家一致认为本子基础很好,但现在的海派风格处理得过于纤细,与该戏的粗犷蛮荒风格不对路。

  回哈后,陈跃中找到最初选定的理想人选肖致诚导演来挑大梁,听到这个剧要重排,正拍电视剧的肖导坦言:“煮夹生饭的活最难干,我不想吃别人嚼过的馍!”陈跃中诚意相邀,“《蛾》要重排,我不是要你吃别人嚼过的馍,更不是让你煮夹生饭,而是让你重起炉灶,按照你的导演构思,重拍一稿。”

  他们弃用所有一稿用过的服装、道具、灯光、甚至演员,推倒重排。“二”的角色选张志忠,因为他的形体和声音都相当突出,但《蛾》的演员却难产,酝酿后在学员班中选了与角色接近、气质纯朴的于莉红。

  临危受命的肖导与编剧车连滨在排练场反复加工修改、精心排练打磨一个多月,才有《蛾》的最后化蛹成蝶。

  不负重望刮起东北风

  1989年冬,二稿《蛾》在哈尔滨话剧院登台首演。《蛾》的焕然一新,让人刮目相看,观众们被震撼了。此后,《蛾》在沈阳第一届东北话剧节上引起轰动,拿了五项一等奖;在上海,北京,俄罗斯等地上演,处处都是雷鸣般的掌声。在北京加演了两场,一票难求。

  《蛾》刮起一股强烈的东北风,以从未有过的气势冲击着中国话剧舞台,专家们的赞扬评论声不绝于耳。至今,陈跃中仍清晰地记得有关《蛾》的评论:“中国话剧的一大突破”,“是话剧现状的一次整体超越”,“将载入中国话剧史册”。

  经典剧目见证哈话辉煌

  见证了哈尔滨话剧院十几年历史的原话剧院院长陈跃中沉思着说,哈尔滨话剧院历史上有两次辉煌,第一次是1957年至1963年,第二次在1979年至1992年间,此间,创作演出了大批优秀剧目。那几年每年演出700多场,年演出收入40多万,创下同时期全国之最。《蛾》外还有两大代表剧目不可不提。

  在1987年的中国首届艺术节上,七场历史话剧《曹植》轰动了首都,捧得了首届艺术节纪念奖杯和金利来奖杯。时隔一年,哈尔滨话剧院排演的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应邀参加了第四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东北话剧艺术首次走向了世界。希腊媒体评论“该剧是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哈尔滨话剧院第二次辉煌时期长达十几年,被人们誉为北方话剧劲旅,成为哈尔滨人的骄傲。

  50年来,哈尔滨话剧院的光辉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们不断拼搏共同创造的。今天,这一部部精品早已被镌刻在哈尔滨话剧的史册上…… 马琳 唐小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78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