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音乐剧《六祖惠能》广州首演 成功之作雏形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08:53  东方网-文汇报
音乐剧《六祖惠能》广州首演成功之作雏形初现
音乐剧《六祖惠能》广州首演

  音乐剧《六祖惠能》于2006年11月10日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演,第二天上午,在《六祖惠能》音乐剧作品研讨会上,广东一些专家学者对首演的音乐剧进行了研讨。

  章以武:(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州大学教授、著名编剧)

  从整体来看,这出戏是非常成功的。精品力作出自不断打磨,我谈一些改进的思路:由于受真人真事的局限,艺术想象力受到一定制约,戏剧矛盾不能展开,影响人物的立体感。这个戏演的是艺术的六祖,这是最大的局限性。不妨借鉴电影《张思德》的一些创作思路作些改进;六祖一生都在弘扬众生平等的观念,认为“下下人有上上志”、“众生皆有佛性”,这些在剧本里都有所体现,但还有一些剧本中没能体现出来,比如:六祖认为用平常人的心来行事,就可以到达西天等等一些观点可以加进去,这样可以为展开想象提供巨大的空间;此外,在唱词的通俗化方面要做些文章,虽然做成雅俗共赏不易,但也要做。

  李恒瑞(广东社科联党组副书记)

  《六祖惠能》用音乐剧的形式来表现这一题材很成功。六祖的“下下人有上上志”、“顿悟”等思想顺应了当前所提倡的构建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主题,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很有帮助。我以为,还应该突出佛教的改革精神,能为我们探讨外来文化思想如何变成中国化问题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周建平(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用音乐剧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是这出戏的新亮点。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广州是南渐北顿,上海是南顿北渐。两地观众对审美选取审美把握的角度不同,反应也就不同。广州的观众在经历一个审美的顿悟、渐悟的过程,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种形式,还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这出戏定位好,有创新,填补了一项空白,是恒久意义文化的一个雏形。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为以后的打磨,留下了无限的艺术空间。当然,这部剧还应该作进一步突破:A、人物的单薄;B、细节、主题内核的突破;C、艺术形式的整合等等。

  余庆安(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文史馆副馆长)

  从观众的角度讲,首演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整部剧带给人更多的是心灵感悟和体验。给人心灵的抚慰,这恰是当代中国所最需要的,也是最珍贵的。

  这部音乐剧在创作上存在着两个难点:一是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对禅的本质:“万法为心”如何演,很难表现,对“禅境”、“禅意”也是只可悟道,不可言传;二是音乐剧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才能看得懂,没有一点“悟性”,是看不明白的。而这两个难点,恰恰成了该剧创新的突破点所在,感觉中,音乐剧形式与“禅境”、“禅意”的相结合,似乎是最好的表现形式。我相信,这部剧很有可能会成为一部精品。

  黄心怡(广东省民宗委宗教一处处长)

  我认为,音乐剧《六祖惠能》对宗教政策把握得很好(如对佛教的三性:群众性、长期性、特殊的复杂性的把握);对历史史实把握得好(体现在对宗教人物的表现比较接近生活);主题思想把握得好(和谐);此外,艺术形式的表现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很有感染力,好!

  康保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这部剧给人的感觉是很清新,音乐很美,在艺术上是一种突破。当然还需作进一步修改。从戏的角度看:佛境有了,禅境不足;从音乐的角度看:可以借鉴前人创作的类似题材的音乐戏剧中的音乐;从舞蹈的编排看,看不出禅,可借鉴寺庙中和尚表示禅意的一些动作,有可能只需几个手势,就可把“禅境”、“禅意”表现出来。

  赵镒生(广东省文联理论部主任)

  此剧“三个结合”很成功:一是“传奇与现实结合”;二是“通俗与神圣结合”;三是“佛曲和西洋结合”。

  哲学讲的是和谐和矛盾共存,对音乐剧来说,就是要有矛盾冲突,此剧中的戏剧冲突应在音乐艺术逻辑里反映出来,而这部剧的冲突还很不够;音乐冲突同样如此,表现不够跌宕,比较平,可以尝试加入南音、佛教音乐等素材;词语的形象还不够。用唱腔形式来表现观众会听不懂,可否再通俗化一些;音乐很好听,但听过后容易忘,没有一首鲜明的主题音乐,而且易于传唱。

  释惟信(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音乐剧体现了六祖的哲学思想,应该说它是成功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它的音乐,音乐不但表现出宗教音乐的高雅,同时也触动了人的心灵。其次是比较符合史实。建议进一步修改打磨,使它成为精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3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