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明代演剧方式回归 厅堂版《牡丹亭》长驻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9:20  北京日报
明代演剧方式回归厅堂版《牡丹亭》长驻北京

《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这段最著名的曲辞,竟谶语般地唱念出六百岁“戏曲活化石”昆曲的盛衰与往复:明清时“姹紫嫣红”的繁华,近世“断井颓垣”的式微,直到2001年入选“非遗”后的“良辰美景”,昆曲艺术的跌宕命运比那水磨腔(昆曲重要曲调)还要委婉曲折。

  今年5月18日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6周年的日子,昆曲的“赏心乐事”随之吟咏出无边春色。这天,由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厅堂版《牡丹亭》,将正式在同样具有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长期演出。

  ▲重现明代“家班”演出

  白先勇的连台本戏《牡丹亭》已演百场,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大学的小剧场演出也坚持两年,古老昆曲不知不觉间成了白领喜欢的时尚艺术。敏锐的文化人早就感觉到昆曲气候转暖,普罗艺术总经理王翔一年前开始筹划厅堂版《牡丹亭》。

  其实,昆曲最原始的表演样式来自江南的私家园林。一个大户人家拥有一座园林,蓄养一个昆曲家班,三五知己或同门同族雅集宴请,按全本或单出剧目出演,以娱心性。民国晚期,中国戏曲的演出开始从传统的戏台向三面墙的舞台进化,目前原始的戏台已都成为文物和遗址。

  王翔说:“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不是草根艺术,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审美情趣。”他大胆抛弃了从清末以来的舞台式昆曲表演,要在皇家粮仓中首次回归明代昆曲“家班”形式。位于东四十条南新仓文化社区的皇家粮仓是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昆曲在剧场里表演只是一个演出,在这样一个文化遗产里吟唱,显得更为有意义。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里不设三面墙,让观众平面视线观赏戏剧表演。该剧艺术总监林兆华说:“现场灯光不会像舞台上那么强,观众近距离观看表演,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现场只有50名尊贵观众白先勇把原作《牡丹亭》55出改成27出,尚需9个小时,连演3天。全本连台的演出方式由于时间冗长给现代观众的欣赏带来巨大压力。王翔说:“精华本厅堂版《牡丹亭》将规避这一弊端,充分调动昆曲观赏兴趣。”

  从演员的表演程式、服装造型、舞美设计、音乐编配无不体现“原真性特色”。按照图谱仿制的明代家具,有手柄的明代铜镜,全部手绣而成的戏服,演员的头面尽量作减法突出人物。该剧以复归传统昆曲的厅堂表演为原则,寓繁于简。在120分钟和500平方米的简洁时空中,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景观。《牡丹亭》厅堂式的表演完全靠角儿的嗓子和身段,没有麦克风和扬声器,乐师现场演奏,贯耳即闻曲笛幽咽、丝弦婉转,给人独特的艺术感染。苏州是昆曲原发地,王翔等人数次到苏州昆剧院和苏州昆曲艺术学校等地选演员。“演员生活中和扮上装都要漂亮,目前选中的小生曾杰(饰柳梦梅)24岁,闺门旦胡哲行(饰杜丽娘)19岁,已经排演半年多了。”

  据介绍,如此原汁原味的演出每场只接待50名观众,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文化意义大于商业行为

  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保护传统文化?

  林兆华和此版《牡丹亭》导演王世瑜有一个共识:对昆曲改革要以严肃和谨慎态度,昆曲纯粹的精神和本质不能丢。如果把戏曲美学改没了,那是表面的现代化。对此次厅堂版《牡丹亭》的推出,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更多人关注昆曲总归是好事。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昆曲是第一个进入“非遗”名录的,这门艺术也由过去的边缘化到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传统艺术应该有个地方长期演出。至于是文化意义大于商业行为,还是商业行为大于文化意义?田青认为:“我当成文化行为来看,没有商业怎么养艺术?昆曲是雅文化,厅堂版《牡丹亭》定位小众的路子是对的。”目前全国有7个昆曲剧团,国家每年至少要拿出上千万元用于昆曲保护,昆曲传承的担子势必很重。由有识之士参与推动昆曲演出和普及不啻为一种新的市场化导入机制。王翔坚信,现在是精致文化时代,把国粹做成破烂,不行。期待这台投资巨大、精心打造的《牡丹亭》能为北京这座城市增添更多魅力。本报记者徐雪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