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对话白先勇:如何找回昆曲的青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10:14  每日新报
新报对话白先勇:如何找回昆曲的青春(图)

著名作家白先勇

  5月10日,青春版《牡丹亭》第一百场演出前夕,记者采访了有“昆曲义工”之称的著名作家白先勇。

  现代元素烘托古剧

  记者: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很快就要落幕,总结这一百场演出,您觉得愿望实现了吗?

  白先勇:百场演出在当代昆曲演出史上是创纪录的。经过一百场演出,一路走来最初的愿望得到印证——培养一代高素质青年观众和起用年轻演员这两个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尤其让我们欣喜的是,大学校园里年轻人对演出的极大热情,让我们觉得真的是把昆曲的青春找回来了。

  记者:第一百场有何看点?

  白先勇:3年前在台湾首演,但那时演员表现还很生怯,现在他们舞台经验、艺术表现力成熟很快,男女主角之间的默契配合丝丝入扣。

  记者:青春版制作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现代手段的利用,会不会损害古剧的原汁原味?

  白先勇:青春版如何把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要把昆曲的抽象、写意、抒情、诗化这套美学保留下来,并赋予现代、青春的面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实际上舞美设计我们的原则是以简驭繁,比如舞台相当简约,舞台投影写意抽象而不是一大堆复杂的布景,甚至有好几折除了一个背景投影外只是一个空台,只用灯光,灯光也只是烘托,不能喧宾夺主。说白了,现代元素只是烘托古剧的手段。

  呼吁设立昆曲课

  记者:有人甚至质疑之前的很多场大学巡演只是雁过掠影,因为听昆曲是需要心境和阅历的。

  白先勇:别忘了大学巡演只是百场演出的一部分,我们是面对社会大众的。当然走进校园培养高素质观众是我们巡演的宗旨,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年轻学生输入

传统文化的信心,不能忽视潜移默化的力量。当然一两次巡演可能会“雁过掠影”,所以我们的校园巡演还要启动,有很多高校邀请我们去,去十所不行,那就去一百所;去一次不行,那就去十次。这实际上涉及一个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育系统的问题,我一直呼吁在重点高校设立昆曲课,因为这才是扎根之道。香港大学马上就要成立“昆曲研究发展中心”且资金投入很大,它将被建成一个国际昆曲研究中心。

  老艺人快唱不动了

  记者:在昆曲演出的普遍困境中,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昆曲的传承保护有何意义?

  白先勇:我们为什么要巡演?我们想要培育观众、培养年轻演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社会影响力。另外,能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追求的“最”:演员我要最好的,剧作、灯光、服装、舞美设计都要最好的。为这台戏前期足足准备了一年,我找到两个像璞玉一样的年轻演员,我给他们请了昆曲界最顶尖的人物做师父。两个年轻人整整学了一年;制作了两百多套服装,全部是手工苏绣。

  青春版《牡丹亭》是文化精英与戏曲精英共同打造的一个文化工程,也许就是这种共同的文化使命感和危机感与很多人产生共鸣。但昆曲的传承危机很严峻,老艺人快唱不动了,要抢救性地为他们整理音像资料。

  记者:您总喜欢用“草台班子的帮主跑江湖”来形容自己,为什么?

  白先勇:我从书斋里跑出来到处筹钱,不是“草台帮主”是什么!但这不是一个商业行为,是一个如何保护像大熊猫一样濒危的古老剧种的自救。在这里我要声明一点,其实我身后有一个庞大的“昆曲义工队”。

  记者:自2000年以来您就鲜有作品问世,这是否意味着您已从作家转轨为文化传播者?

  白先勇:这几年确实只写过一些短文。哪一个更享受?当然是写作。现在欠了一身文债,还有很多大部头要完成,今年7月,系列小说《纽约客》也要出版,我该回到书房了。

  新报记者 曹文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