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昆曲以青春姿态登场 濒临绝种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11:43  华夏时报

  “原来诧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2007年5月11日,白先勇携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展剧场进行第100场的演出。在此之前,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在全世界演了99场。引来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创造了戏剧世界的一个奇迹。

  从昆曲产生到现在,已经整整600年。600年来,从繁荣到没落,昆曲历经了一个轮回,600年后,当它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仍旧是一副青春的姿态,这可能并不关乎昆曲本身,而是有人给它赋予了新的活力。

  濒临绝种的文化遗产

  昆曲于大概600年前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许多多的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百戏之祖”,曾经差一点遭遇绝种的命运。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昆曲自有它骄傲的地方,美丽的吴侬软语和纷繁复杂的音律曾经让无数人心动不已,明朝的大奸臣严嵩曾说它“不带一丝烟火气”。在它发源之后的几百年里,就因为这个“不带一丝烟火气”,让无数的文人才子为它倾倒终生,孔尚任、汤显祖……一大批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和它有剪不断的关系,昆曲成就了他们生前身后的名声,他们则成就了昆曲的辉煌。

  不过这样的辉煌并没有坚持到底,昆曲很快就没落了,晚清已降,大时代的变革改变了整个民族的艺术环境,没有人能够再静下心来去欣赏一段纯粹的音乐和诗词,吴侬软语成了颓废和消极的代名词,何况大多数人也听不懂,繁复的音律使人们懒于花太多的精力去学习和钻研。昆曲没落的原因,正好是它辉煌的原因。

  根据记载,在1949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广陵遗曲,眼看就要绝响。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的重现挽救它于危亡的边缘,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昆曲的一点薪火,才算保存了下来。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昆曲是其中之一。不过很明显的是,文化遗产的名头并没有激起更多人对于昆曲的兴趣,昆曲仍旧是高山流水,举世滔滔,和者无人。

  青春的风格和古典的诗词

  2004年4月,由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第一站是北京。这一次的演出并不普通,因为它的制作者们给了它一个全新的面目,完成了从“美丽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的转变。

  改变的是姿态。第一个就是演员,昆曲艺术家们大都已经垂垂老矣,尽管他们演技精湛,尽管他们技术高超,尽管他们数十年浸淫舞台,可是他们却不够青春,他们不是《牡丹亭》需要的演员,因为《牡丹亭》归根结底,讲的是年轻人的爱恨情仇,太多的人生经历使那些老艺术家们拙于激扬、拙于率真。因此,它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寻找年轻的演员,虽然他们的技艺还不够成熟,但他们更加接近故事原本的境界,因为他们有飞扬的青春、有俊丽的体貌。然后就是服装、道具、舞台、灯光等等,白先勇他们的目标观众是大学生,他们的戏要走进校园,要把年轻的观众们都拉回剧场,有了这个目标,其他的一切就都有了标准,现代化的技术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效果,这并没有伤害《牡丹亭》,反而让它更加引人注目。

  没有改编的是内容。在最近的几年里,已经有很多人演过《牡丹亭》,有一字不落完全按明·汤显祖剧本出演的,也有攒巴攒巴就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是由汤显祖的原作脱胎而来的,剧本完全是删而不改,五十五折的原本被浓缩成了二十八折,三天连台演完。“情”始终都是这部戏的主题,没有过多的枝蔓,“情至”、“情真”、“情深”,人间情重,本来就是《牡丹亭》的真义。

  据这部戏的一位编剧说,虽然删减了原本的很多情节,但在唱词上,却全部用的是汤显祖的原文,因为它本身已经足够完美,不必去改,也无人能改。所以这样一场戏就成了一出现代社会里的古典风潮。

  100场演出,数十万观众

  从2004年北京的第一场开始,《牡丹亭》已经演出了整整100场,演出的范围是全世界,在国内,每场三天的演出成本是30万元,在国外还要更高。这样的成本对于戏剧来说,几乎就是天文数字,而要收回成本,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京剧的发源地北京,一场普通的京剧演出的票房常常低到不可想像。

  青春版《牡丹亭》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历时两年的100场演出里,它一直都保持着票房的火爆,此外,还有出版等等其他的收入,保证了这一部戏更长此以往地演下去。

  其实对于白先勇等人来说,票房并不是最重要的,能保证演出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多的人来看、来关注昆曲。记录显示,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巡演的时间里,最少有超过10万的观众看过了演出。而在国内,这个数字要翻几倍。

  2007年5月11日,青春版《牡丹亭》终于回到它开始的地方——北京,完成了它的第100场演出。对于这场演出,虽然人们早已预料到了它的盛况,但真正的现场依旧令人感动,观众们并没有欢呼鼓噪,这本来也不是昆曲的特点,大多数人在静静看完之后,脸上仍旧留着激动,“美不胜收”,这是一位观众给青春版《牡丹亭》的评价。“没看过的人,应该带着孩子来看看。”这是另外一位的。

  调查显示,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数十万观众里,70%以上都是年轻人,在看电影、听流行音乐之外,年轻人的品位并不是许多人批评的那么不堪,这至少说明,年轻人喜欢的并不仅仅是快餐,同样也喜欢一切好看的艺术,只是社会给予年轻人这样的东西太少而已。

  很显然,在600年后,这一出《牡丹亭》再次以青春的姿态登上了舞台,虽然还没有重现它当初的辉煌,但至少,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个几乎绝迹的文化遗产,或许会重新焕发出属于它自己的青春。

  白先勇:把最美的献给世界

  白先勇,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子,当代著名文学家,昆曲保护者。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他研究昆曲、挖掘昆曲、创新昆曲,为昆曲的保护付出了无数心血。他自称昆曲是他的情人,在他眼里,昆曲是最美的。

  白先勇说,最美的艺术,就应该献给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美的熏陶。白先勇每到一个地方做昆曲讲座,总是先问人家有没有剧院?再问人家可以容纳多少人?当对方告诉他可以容纳1000多人时,他总是笑逐颜开地说:那正适合演昆曲。

  一段音乐 永远都让他心动

  也许是由于显赫的家族原因,白先勇9岁左右时,就得以与昆曲见面。那时全家暂定居上海,白先勇与家人,经常到上海的一些大戏院看演出,美琪剧院在上海专门放映西片,白先勇告诉记者,梅兰芳在美琪演昆曲也算是个例外。抗战八年,梅兰芳避走香港留上胡子,不肯演戏给日本人看,所以那次他回上海公演特别轰动,据说黑市票卖到了一条黄金一张。梅兰芳以演京戏为主,昆曲偶尔为之。白先勇随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和俞振飞演的昆曲《游园惊梦》。第一次看昆曲,自己还不太懂。可是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印在他的记忆中,以致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段音乐的笙箫管笛悠然扬起,就不禁怦然心动。

  白先勇称自己是身不由己成了昆曲的制作人。或许任何一种爱开始的时候都是自己难以察觉的。反正,当今天我们看到白先勇谈起昆曲时,有着剧中“杜丽娘”般的眉目含情、眉飞色舞的开心劲头。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居住在美国的白先勇对于故土的思念似乎更深了些。他说只有昆曲才能让他有了“家”的感觉。所幸的是,这些年来的努力,让总是为昆曲“飞来飞去”的白先勇感到了一些欣慰。他感叹道:祖国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不但经济发展得快,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了。昆曲有了复兴的迹象,但其间的努力是比较艰辛的,他亲眼看到长年来为昆曲的传承事业做事的老先生们,为了传授昆曲在大太阳下骑着脚踏车四处奔命,那也是令人感动的景象。

  中国艺术 应该让世界看见

  白先勇早些年就说过:“我们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世纪被连根拔起,伤得不轻。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戏剧艺术,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我们实在太应该爱惜它、保护它,使它的艺术生命延续下去,为下个世纪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留一枚火种。”

  白先勇说:“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

  “我们应该把最美的东西,能代表中国的、显示中国的东西带给世界。我在美国演出时,有观众跟我说:‘这是最伟大的表演!’美的东西是能够打动所有人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就像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昆曲不仅是中国的,它也是全人类的瑰宝。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我的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了,是否就会对昆曲有一些贡献呢?所以,我之后希望仍有人能坚持下去。”白先勇说。

  对于自己保护昆曲的事业,白先勇说:“我现在就像草台班班主带着自己的草台班到处跑江湖。为什么能坚持,是因为在每次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会拥到前台来,昆迷们的激动之情不亚于对刘德华的热情。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在台湾演出,一位大学的同学走过来跟我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您的昆曲感到骄傲。’那一刻突然让我觉得昆曲是一件严肃的文化大事,而不光是一出戏。既然每个人都可以从台上的光辉,经受文化洗礼,昆曲发出来的光芒,可以使每个人都得到一种升华,那我们就应该保护它,就像保护我们的大熊猫一样保护昆曲!”

  爱情唯美 古今本是一样

  当许多人在质疑青春版《牡丹亭》,有没有信心让400年后的现代人也喜欢这个问题时,白先勇非常自信地予以肯定,并且讲了一个关于找这个戏男主角的细节。

  “我在香港把昆曲讲给学生们听,他们讲的是广东话、闽南那一带方言,我心想这该怎么办?后来我叫主办方帮我找几个俊男美女,演几段戏,让他们一边看一边讲。其中的一折‘惊梦’对话是那么大胆,而又那么有诗意,那么美。跟现代完全没有脱节。”就有学生起来质疑:明朝人谈恋爱怎么那么大胆?其实,了解一点历史,你就知道,明朝末年正是一个处在思想解放、肉体开放的时期,写得极致的就是《金瓶梅》,一点也不避讳。所以,拉到今天来大学生思想也是非常开放的,他们什么都看过了,完全可以接上头。

  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大陆已经唱了13所高校,把它里面的精神抓住,就是一出好戏。没有哪出戏像《牡丹亭》把“情”字探讨得如此深刻,已经到了形而上的境界。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功,也就是抓住了这个戏的精髓。两个冲破阻隔、爱得死去活来的男女,感动着观众,这就是青春。

  诚然,这也是爱情。但那个年代的慢动作爱情,到底能不能被今天快节奏的人们所接受?白先勇却没有这样的担心。他是这样说的:“现代大学生完全能够耐得住看戏里眉来眼去的那20分钟,因为那才是最美的。好莱坞大片男女一拍两响,看起来不过瘾。图兰朵是不讲眼神的,瞪大眼睛。我们杜丽娘眉目含情,眉来眼去,就是好看,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媚而生美。”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怕罡风,怕罡风,吹得了花零乱,辜负了好春光,徒唤枉然,徒唤了枉然。

  名人感慨

  纪宝成(人民大学校长)

  此曲只应天上有,老戏新演,那么优美,静下心来看,人人都会喜欢昆曲。

  孙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我是演京剧出身的,但我得益于昆曲。在谈到文化国防的时候,孙萍用国歌中歌词诠释现在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状。白先勇为昆曲做的这些,我非常感动,我曾花1000块钱买门票看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因为,我本人也一直致力于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事业的保护,我非常理解白先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胎记”,是国学的立体表现,是国防长城的坚石,我呼吁全社会一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国粹。

  廖奔(社科院博士,文联委员)

  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后,我崇拜白先勇。真的,我从不崇拜任何人,因为我觉得我也挺有才的。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传统艺术对美的理解,我们古人对美的把握是在分寸间的,它是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而西方的就比较热烈、直接。包括印度的也是比较浓烈的。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就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美的这一层。

  观众感悟

  ●非常美,真的。白先生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白先生一定会流芳百世。

  ●喜欢这出戏,就是喜欢。

  ●就一个字“绝”!

  ●来之前我充满挑剔,真的。但静下来看,其他想法就都不存在了。

  ●以前不喜欢戏剧,看完青春版《牡丹亭》觉得演员真的好美,昆曲也很美。

  ●为白先生弘扬民族文化喝彩,也喜欢青春版的《牡丹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