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百年话剧四世同堂 曹禺:确立人艺演剧风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10:02  新京报
百年话剧四世同堂曹禺:确立人艺演剧风格
曹禺先生的外孙苏蓬(中)替外祖父接受新京报副总编辑李多钰(左)、戏剧理论家宋宝珍的致敬

   曹禺(1910-1996)

  话剧百年,其中不乏天才。然而,一位大学生在23岁时就写出了“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至今仍堪称传奇。这位大学生后来还创作了《日出》、《北京人》等作品,代表了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他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期间,真正确立了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他就是戏剧大师曹禺。

  感言

  话剧百年名人堂的活动,能看到那么多人、媒体对话剧的关注,挺替曹老欣慰的。也许这是曹老在开始写戏剧的时候所不敢奢求的,但他肯定希望会有这么一天。挺感谢主办方的心思。

  在所谓的大众文化充斥社会的现在,更需要专业界与媒体一起扶植话剧,并培养大众对话剧艺术的欣赏兴趣。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好戏剧出现,而不仅是看到舞台上重复地演出以前的剧目。

  挺感谢那些能静下心来写作的剧作者;挺感谢那些能从影视圈里重新走出来,回到剧场的演员们;更感谢那些愿意走进剧场看话剧的观众。

  在颁奖典礼上,童道明说,向曹禺前进。这个提法很有现实意义。但是我觉得,话剧界很难有谁能继承曹禺的精神,不可能再有这样的人了,这个社会太浮躁。

  2007年1月19日至22日,上海兰心大戏院人头攒动,王延松导演的《雷雨》又在演出,而且很有新意。《雷雨》的经典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丰富性,你可以拿阶级斗争来解读它,也可以拿人性来解读它,但当中国向前走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有责任让《雷雨》跟着时代一起前进,因为它自身有这样的力量。74年前,曹禺通过《雷雨》提出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为什么不能活得更好?”,“我们为什么无视他人的痛苦?”所有后来者都有权利填写这份答卷,向观众表达自己的答案。

  这也许就是《雷雨》多年变化多端,却长演不衰的奥秘所在。

  我想,话剧是小众的艺术,每场也不过几百观众,但是无论是话剧工作者还是观众看完一出话剧,突然能去思考一些平时不想的事情,这可能就是话剧的价值。

  ———曹禺外孙苏蓬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雪萍 实习生 柯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