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赖声川人生亦如戏中戏 《暗恋》成关注焦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17:18  广州日报
赖声川人生亦如戏中戏《暗恋》成关注焦点(图)

《暗恋桃花源》剧照

赖声川人生亦如戏中戏《暗恋》成关注焦点(图)

导演赖声川

  6月5日,话剧《暗恋桃花源(blog)》内地版将在黄花岗剧院上演。在此之前,该剧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火爆上演。该剧要来广州开演的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不少观众的购票热潮。据悉,广州演出为期两天,100元门票早已预订一空,《暗》剧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剧组抵达广州前夕,本报记者对该剧导演赖声川(blog)进行了专访。赖声川被称为中国台湾话剧的“拓荒者”,他在采访中把自己20多年的舞台创新之路、创作心得、生活感悟、对中国话剧百年的感受和盘托出。采访中,我不得不佩服和喜欢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就如他创作的《暗恋桃花源》一样。吴波/文

  赖声川小传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被誉为当代中国台湾戏剧界代表人物。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全家移居中国台湾,后赴美

留学,1983年毕业返台。1984年与李立群等人共同创建表演工作坊剧团,编导《暗恋桃花源》等27部舞台剧,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

  它更多地还是在探讨人生的悲喜、爱与恨、错过和得到

  记者:《暗恋桃花源》历经20余载至今依然保持着它的生命力,它的奥妙在哪?您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

  赖声川:21年前,表演工作坊刚刚创团,那个时候中国台湾剧场界还是一片空白,反而这提供了一种极大的可能,也就是我常说的“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可能发生”。

  当然这个戏有一个关于两岸的故事在里面。可是如果单单是关于两岸,那它的经典性不会这么强。它更多的还是在探讨人生的悲喜、爱与恨、错过和得到。这或许就是《暗恋桃花源》的生命力可以长久的原因,因为人类内心的一些情感永远共通。只有抓住悲喜,话剧的生命力才能永恒。

  记者:《暗恋桃花源》诞生20年拥有了很多版本,它们的差别在哪里?

  赖声川:所谓新旧版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表现手法上,2006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都排了新的版本,即使是这两个版本差别也很大,像中国台湾的是加入了“歌仔戏”,“桃花源”部分完全是由另外一个中国台湾最大的“歌仔戏”剧团来演的,曾经在台湾的小巨蛋上演两场,8000观众同场看戏,那种冲击力真的很大。

  中国内地的版本“桃花源”部分起用了综艺主持人,加入了京剧的锣鼓点,这也带来不同的现场效果,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其实每一个版本都会因为演员和排演时间、地点的不同而融入新的元素,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并不是刻意为之。

  将悲剧和喜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

  记者:能否谈谈创作这部作品的背景?

  赖声川:当时我从美国柏克莱大学读完戏剧博士不久,刚回到中国台湾,一边教书,另外自己组了一个剧团。我在博士学习期间,主要研究的课题是悲剧和喜剧,但我个人总觉得这二者是一体的,所以就想要不要试着将一个悲剧和一个喜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

  这种形式的戏剧因为是大家第一次看到,所以形式上就已经有足够的新鲜感。最重要的是,剧中的情节完全不是预设的,整个剧情生长得既让观众意外又在情理当中,这个独特的魅力使得它能够走得很远,让许多观众喜欢。

  需要时间来证明一个戏的价值

  记者:《暗恋桃花源》在西方社会的传播是否有些滞后?为什么?

  赖声川:其实,它在西方社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像牛津大学的《当代中国戏剧选》就收录了这个剧本,1991年去美国、新加坡等地巡演,也受到很多好评,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得过许多世界级的电影大奖。但真正的大型商业演出并不多。这可能还是因为它是从中国台湾走出来,中国台湾是一个小地方,并不为大家注意。

  而这次在中国大陆排演《暗恋桃花源》,所带来的影响力就完全不同,《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导报》用了整版的篇幅来报道,即使是西方国家自己的戏剧作品也很少受到这种礼遇。所以我想或许是真的需要时间来证明一个戏的价值。

  记者:《暗恋桃花源》在这么多年的演出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

  赖声川:《暗》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很多,但我一直深深感触于当年去美国巡演时的情景。演出的道具中,除了那棵桃树由美国的舞美工场专制之外,其余所有道具都由演员及工作人员携带。《暗恋桃花源》走到今天已经由一群高度专业化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在演出及制作,但我仍然怀念它最初诞生时的简单与质朴,似乎更符合这个戏的意境和意图本身。

  记者:这部话剧为什么采取“戏中戏”的表现形式?

  赖声川:不但是戏中戏,而且是一直有两个戏在交叉演,这两个戏的交叉本身构成一个大戏。其实有点像我们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单纯的一个自己在生活,都有许多其他的东西交叉在一起,这些共同交叉的生命,构成了这一段人生或社会。不管是从戏剧美学的角度还是暗喻的角度,这种交叉都别有一种魅力。

  作品里有活生生的历史和人物情感才会有生命力

  记者:您的作品都有海峡两岸分离的大背景,我知道您的父母亲都是1949年从中国大陆去的中国台湾,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联系?

  赖声川:其实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经历,这是那一代人的经历,所以在作品中就会有自然的反映,无需逃避。回过头来看,戏剧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承担的就是这样一种“写史”的功能,那作品里有活生生的历史和人物情感,这样的东西才会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和价值。

  记者:您能简单地谈一谈话剧在中国所走过的百年之路吗?

  赖声川:中国一百年来话剧的成绩有目共睹。艺术于社会最重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提供的多样性,然后是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这两点上,当今中国的话剧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就。不过因为语言及交流方式的问题,这些作品并没有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随着中国在全世界受关注程度的提高,会有所改善。

  记者:你觉得广州观众接受《暗恋桃花源》会有困难吗?

  赖声川:我想应该不会,这个戏已经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南京等很多地方演出过了,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喜欢它的观众。广州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城市,它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的经验可能会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部作品。

  记者:最近还有其他计划吗?

  赖声川:有,我们在准备《这一夜,女人说相声》的演出,正在中国台湾筹排的《如影随行》也有来中国大陆演出的计划,明年如果机缘合适,我们可能会做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如梦之梦》,那个经验将会是非常特别的,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分享。 

  赖声川的戏剧:

    一个带笑的陷阱

  《暗恋桃花源》给赖声川带来诸多荣誉,自1986年首度公映,即被奉为经典,经历几代人演绎而长盛不衰,有关专家评价说:“赖声川的戏剧,是在‘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着平衡。”

  赖声川称,“我自己听过这样的评论,说我的戏是一个陷阱,以娱乐的外表吸引人们走进剧场,看完了发现上当了,原来是沉重的主题。”我们习惯将悲剧、喜剧对立来看,赖声川却一直视二者为共同的精神,它们聚焦的都是人类情感的共同点。他认为最高明的是让你哭的喜剧,像卓别林和伍迪·艾伦的作品。

  作品选择怎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关乎技巧,更在于创作者的文化基因。童年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包含着少年时期在中国台湾的记忆,汇之于青年时期的重返美国,让赖声川兼容着中华传统与美国文化。纵观赖声川的戏剧作品,多是一个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情感,被一个西方的思想方法影响着,比如他的代表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传统是一个连接,它连接到一个更深的自己。”

  20余年来,赖声川以开放从容的心态,经营着他的表演工作坊,提纯着自己不曾间断的问道之路。《如梦之梦》是赖声川的一部舞台剧,被称作“轰动亚洲的史诗”,时间长达7个半小时,观众在四周演员的环绕中观看这场演出,故事也不是工作坊作品中常见的社会问题讽刺剧。“如果不考虑票房生存,我更想做《如梦之梦》这样的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