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 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5:21  新浪娱乐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两位主创 冯大庆笑容可掬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主演吴晓东 吴晓东书卷气十足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失明的城市主创聊天经典改编不损原著(组图)
冯大庆对作品很自信 认真倾听 冯大庆改编不损原著
(点击小图看大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新浪娱乐讯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blog)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作品改编的话剧《失明的城市》于6月6日起已在解放军歌剧院开始第二轮的演出。6月12日下午两点,《失明的城市》编剧冯大庆与该剧主演、07版《红楼梦》贾芸扮演者吴晓东做客新浪畅谈《失明的城市》创作历程。以下为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今天下午我们特别开心请到了两位嘉宾,这两位嘉宾,他们跟一部话剧有关,就是最近在北京特别火热上演的叫《失明的城市》。

  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两位嘉宾,首先是话剧《失明的城市》的编剧冯大庆女士,您好冯老师。

  冯大庆:您好,您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在里面出演伯尔的一位,我想大家看到他一定会想到这是谁,那就是吴晓东先生,您好。

  吴晓东:您好。

  主持人:首先我想问一下冯女士,我觉得现在像咱们这种优秀的作品特别多,您是怎么样突然就发现了《失明症漫游记》?

  冯大庆:《失明症漫游记》葡萄牙著名作家萨拉马戈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萨拉马戈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现在介绍到我们国家翻译过来,进入我们国内就是两部,一个是修道院的故事,一个是失明症漫游记。确实现在媒体时代或者是各种各样信息、声讯时代,很广泛,大家可以看各种各样优秀的作品,各种各样影视作品、文学、小说,什么都可以。但为什么我们恰恰看到了这个作品?并且把它改编成话剧呢?就是因为这个小说第一是作品是非常优秀的是站在人类的视点在关照人类,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另外,它的作品核心特别符合舞台剧。因为各种文艺形式、样式或者是文学形式、样式都有自己的特征。小说的形式有的是适合阅读,以文字见长,文学的意韵很深厚、很悠远。另外戏剧文学,既含了文学的成分,又要符合戏剧规律的东西。《失明症漫游记》恰恰在这两个点上都是齐头并进,不是很勉强地把一个文学作品非要改编成舞台形式的作品,也并不是说它本身是一个舞台形式,我们非要把它弄成一个文学形式,为了让更多人阅读,必须符合各自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还要有一个符合改编成舞台剧的这么一个内核。所以,鉴于诸的因素,包括我们的导演,包括我们的周围的朋友看到这个小说之后,尤其是我们的赵有亮院长,大家都是同时读这本小说,觉得太符合搞成舞台剧,而且人类的视角,不管什么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时代,这个东西对人类的关照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就马上一拍即合,大家就把它改成了一个话剧。

  主持人:而且我知道《失明症漫游记》也曾经获得9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冯大庆:萨拉马戈是9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有一句话,他非凡的想象力,对人类关照的意义是不同一般的。

  主持人:说到这里看到有很多的网友朋友都在关注我们这次的聊天。我看到现在有9岁的探戈尔,如果大家对我们的话剧感兴趣,对两位来到现场的嘉宾有什么问题想提,都可以把您的问题打到平台上,也可以跟我们的管理员进行联系。

  刚才看到了坐在冯编剧旁边的吴晓东先生。吴晓东先生是国家话剧院的导演,同时前几年看过您导演的《花房姑娘》。知道你又是一位特别知名的演员,曾经在《红楼梦》中扮演了贾芸,又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特别知名的角色。我特别想知道您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吴晓东:这个定位很多人都在问,晓东,你到底想做什么,你一会儿去导戏,一会儿演戏,或者一会儿又组织剧本,一会儿又当制片人。我目前近段时间实际上定位在一个比较准的,就是演员的一个位置上。我接戏比较多,演戏比较多。前一段一直是电视剧,老是拍电视剧,这次我非常有幸接大庆这个本子,演出了我们这个戏的伯尔医生。所以,目前来说,如果一定要谈定位,必须得说定位,我认为目前我定位在一个演员的位置上(笑)。

  主持人:您觉得您是更愿意导演这个角色,还是更喜欢演这个角色?

  吴晓东:答的就没有那么罗嗦了,就是更愿意演绎这个人物。伯尔医生。

  主持人:您身上有跟伯尔相似的地方吗?

  吴晓东:每个人,作为一个演员来说或者是作为一个角色来说,从人的本性来说都应该有共通的东西。但是你说我和这么一个特定萨拉马戈写出来大庆改编出来的戏剧伯尔医生,那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没有更多来沟通的地方。伯尔医生是一个眼科医生,最后又把他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萨拉马戈特定的规定情境当中去,是一个精神病院里,又是一个比较荒诞地写了一群人都失明了,这个联系就简直是没有。

  主持人:太少太少了。

  吴晓东:太少了。

  冯大庆:我插一句,作为医生的气质来说,晓东的气质比较知识分子化,他和伯尔医生本身的气质上是很吻合的。

  主持人:对,大家也可以看到,看您的第一眼就觉得您特别有书卷的气息。看到现在很多朋友都来通过网络给我们献出鲜花或者是掌声。

  冯大庆:谢谢,谢谢大家。

  主持人: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发送上来。刚才您说过拍戏跟现实的生活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可是我特别想问您,您看差距这么大,怎么能让自己一下子进入到这个角色当中呢?

  吴晓东:因为你是一个演员,或者你是一个导演,因为我这些年来一直在这两个思维逻辑,一个是导演思维,一个是演员的思维。实际上它有一个共通性,都要把一个艺术形象奉献在观众面前,这是相通的。但是行使起来是不一样,导演要通过别人,演员是要通过自身这个材料、自身自己的声音、形体、各个部位,是自己直接做,是这么一个素材,这么一个原料。

  因为我从戏剧学院毕业以后,导戏也好,更多同时没有离开演艺,自己本身一直是个材料,一直是一个可以让导演和剧中的角色捏作的一个转换器。碰到了演出一个角色的时候我很正常就可以演绎。如果接到一个剧本,我的脑子里就开始马上转换到另一个,就是我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俩要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导演,他们过去都是非常棒的演员,但是现在演戏演得特别成功,艺术是相通的。

  主持人:相信这也是非常有实力的演员可以做到的。我知道《失明的城市》5月份的时候在北大有一场首演。特别想问问你们,当时首演的时候,学生们或者说老师们的反响是怎么样的?

  冯大庆:特别热烈,当时我们很感动,就像去年这个戏以《盲流感》的名称在香港话剧团演过。香港也担心,这样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在当今比较泛娱乐化的状况下,人们有没有心境,有没有这样的兴趣走进剧场,而且特别是北大的百年讲堂,将近3000个座位,还是有一定的担心。但是当时皆大欢喜,特别爆满,观众都是老师和学生占多数,非常热烈,《新京报》的记者告诉我,他们后来做过一个市场调查,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满意度是80%以上。所以,他们做过很多次类似的调查,对一个话剧的满意,众口一致,令他们比较惊讶,这个信息反馈给我们以后,我们也很高兴。因为戏演出来、排出来,大家经过那么多努力,演员那么辛苦,这个戏演员非常辛苦排起来,演员开玩笑跟我说这个戏是个力气活,有大的形体动作,形体上、精神上大张大驰。首场下来,所有的演员、导演、制作人心里都踏实了。

  主持人:我知道因为话剧这种艺术跟拍电影、电视还是不一样的,可能更辛苦一些。我特别想知道,刚才我们在北大首演,为什么要选在北大呢?

  冯大庆:说的那个一点,是一个运作方式。但是其实从根本上为什么选北大没有选其它?因为北大的人文精神是全世界都著名的,它对文学、思想、民主、科学的关注是有传统的。所以,我们把话剧首演放在北大去演出,应该是用北大这块地方,这样一个有传统的学术气息的地方来印证我们话剧是不是站得住脚,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预测,或者是我们的一种主动的行为,实际上是成功了。

  主持人:在北大有没有听过不太好的声音?别人给我们的建议您谈到的都是什么样的?

  冯大庆:建议也很多,有的很具体,比如前半场有点拖或者是后半场怎么样,觉得张力是不是太大了,演出的时候频率,吼的声音太大了,具体有这些建议。还有比较少数的观众给我们反馈回来,也有不喜欢这个戏的,觉得在那儿高台教化怎么样。其实选择文艺作品或者是阅读、看也好,自己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很正常。比如说对这个戏有一些微辞,我们也很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境界、文化水平都不一样,能有个80%我们已经非常惊讶了。

  主持人: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吴晓东:对,因为这个剧在北大演出,像大庆刚才说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萨拉马戈先生写的这个小说,实际上是把人的灵魂撕得很碎,人类的弱点暴露了。在北大实际上现在北大的这些学子,我当时听到的一些孩子们在谈,他们更多是要直接跟萨拉马戈这个文学来对话,需要了解小说,通过这部戏,他可能更高层次地来阅读作品。他们说并不是想看看明星怎么样,就是想看中国是怎么把它改编,怎么演绎的。萨拉马戈的这种东西能不能跟我们对位,我当时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那儿走,他们在说,我感觉挺有意思的。

  主持人:看来这些学生真是用心灵看了,去感受到我们这部戏了。之前我在网上的时候也跟很多网友交流过咱们这部话剧,可能大家没有看过,但是他们了解这部小说。我看到有的网友会说,我们排了这部戏,会不会跟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还有的人提出这样的一种想法,国家话剧院净排一些比如《死无葬身之地》、《萨拉姆的女巫》,还有这样的戏,你们怎么看?为什么净排这样一些戏?

  冯大庆:这其实很正常,就像一个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反映在艺术作品里的东西,可能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另外,作为我们国家话剧院,政府给它是有定位的。比如它的示范性、引导性,还有一种前瞻性,它有几个定位。我们剧院,作为国家话剧院,不仅仅拍《萨拉姆的女巫》、《失明的城市》、《死无葬身之地》,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作品,除了这个,我们还有田进新,拍过很多,我们有孟京辉,还有很多实验戏剧、先锋话剧,这一系列都是属于国家话剧院,国家话剧院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作品展示给观众、展示给社会,这是它的义务,也是它的形象。所以,不存在净拍么、不拍什么。还有一个主流性,确实是你作为一个国家话剧院,可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话剧院,不管是美国也好,法国也好,英国也好,那些老牌的剧院,都有很多主体性的,代表一种文化、代表一种方向、代表一种社会主流,这么样一种东西。但是它同时也百花齐放,也百家争鸣,也不是说只排什么,不排什么。可能这样的观众很关心我们剧院,特别感谢。但是他可能对剧院不是太了解,现在孟京辉的《两只狗》正在演出,也很火,田进京拍过《狂飙》、《生死场》都是广获好评。也正好通过你们这个平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国家话剧院,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