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日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在排演新剧——莎士比亚作品《大将军寇流兰》。该剧作为北京人艺年底最重头的大戏,倾注了剧院的心血。林兆华任导演,濮存昕饰演剧中的主人公大将军马修斯。值得一提的是,舞美家易立明此次也改行做起了导演,而“大导”林兆华也担任了灯光设计工作。
《大将军寇流兰》是英若诚先生生前对莎士比亚剧作《科利奥兰纳斯》重新翻译的译作。《科利奥兰纳斯》作为莎士比亚晚期的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层面,都与其早中期作品截然不同。由于原剧作所呈现出的复杂社会关系,使得其在舞台上亮相的机率也相对较低。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从其所持的概念化的阶级立场,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原作进行了带有时代印记的改编演出,却依然未能让这部伟大著作闪耀出它本该具有的光芒。
今天对《大》剧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发现,《大》剧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期望能穿越表象的迷雾,深入到对人类社会更为本质的思考中去,并以此作为一面镜子,尽可能的映照出我们生存世界的清晰面貌,甚至于能透视世界本身。
《大》剧诞生之时,正值欧洲社会风起云涌,狂飙突进的历史车轮裹挟着混乱与冲动的人群汹涌向前,理性与疯狂同在,创造与毁灭共存。我们今天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剧变。嘹亮的号角声声在耳,前行的步伐历历在目,在追逐目标的同时,却忘记了这令人激动的行进亦需要理性的指引。在宏伟激荡的社会场景之中,我们几乎丧失了生之维系的信念,微小的个人意志已无法左右自我的行为,信仰的力量丧失殆尽。对种种现实目标无以复加的追逐,已经膨胀到足以完全吞没渺小个人的精神领地。
微小的个人组成了各式各样的人群,人群成为了我们,而我们则构成了这前所未有的追逐与膨胀——这就是困境的体现。
在《大》剧中,大将军寇流兰,可以视为这种困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整场戏剧悲剧性的集中体现。其处于夹缝中的个人意志,不断的受到各种人群的影响与冲击,直至最后被彻底的摧毁。如果越过对其性格缺陷分析的层面,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被摧毁,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哪怕伟大如曾被歌颂的战争英雄寇流兰,亦同样要被这追逐的步伐所踩踏下去,更何况其他更为渺小的个人。而所谓“英雄”之外的这些群体/个体,他们在剧中所提供的行为参照,亦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这是个人的悲剧,历史的喜剧。
虽然从类型上,《大》剧被归为历史剧,但其所表现出的个人悲剧原则和人类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使得我们在排演该剧的时候,可以将其置身于当今现实的空间中处理,从而使该剧与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大》剧在表层的叙事和人物表现之下,提供了多维度的空间来供我们创作。对于《大》剧中的主角,大将军寇流兰,我们倾向于理解为,作为“悲剧”中的“英雄”,或者说关于人物的某种“悲剧性”,实际上是被各种力量所左右的,同时又淹没于被各种力量所作用的历史进程中,哪怕这历史是以某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行进的。而对于剧中不同阶层的处理,相比于在表面上将其区分或对立起来,挖掘其所具有的共同倾向和特质,更具有意义。
这次排演《大将军寇流兰》,亦是剧院在一贯风格之外的一种尝试,在紧紧抓住莎士比亚剧目精髓的同时,也对各种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在前期工作中,我们邀请英语文学顾问对《大》剧的英文原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梳理,以期在台词上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精妙之处。舞台美术在建立起广阔的人类社会空间的同时,为演员提供了极为自由的表演空间。表演上由演员采取主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风格化的调整,尽量去除附着于演员身上的各种枷锁,在一种自由本能的状态中进行表演。而音乐,我们大量采用了摇滚乐的音乐形式,它不仅仅给戏剧舞台带来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为整个戏剧演出建立起了富有力量的基础。
力量,是构建本剧的基石。在理性无法到达或者解决的地方,直觉的力量往往更有作用。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英)
翻译:英若诚
导演:林兆华 易立明
设计:易立明 林兆华
主演:濮存昕 等
演出时间:2007年11月27日---12月16日每晚7:30(周一休息)
演出地点:首都剧场(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