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观众也是剧院的演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10:28 新京报
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 更多的开放会有更多的融合。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带领《新京报》读者参观大剧院内部设施。 “国家大剧院国际开幕演出季”即将开始,著名的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将为首都带来《珠宝》、《海盗》、《天鹅湖》等经典剧目。本期“京报讲堂”走进大剧院,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为听众讲解大剧院文化以及观众的观剧文化。 时间:2007年12月2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演讲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 评议人:音乐评论家刘雪枫 我希望通过国家大剧院的经营,慢慢培养观众的欣赏习惯,而不是强制性的。我们慢慢的培养观众在大剧院里的文化习惯,不算是规矩,应该是一些习惯。 关于国家大剧院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我也有好多意见,越是希望它好越是有很多的意见,因为它确实是不完善。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拘谨一点,随着观众的进入,大家不断地提意见,双方互相交流,我觉得是会改进的。 有关剧院 国家大剧院早就该有了 刘雪枫: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请国家芭蕾舞团的团长赵汝蘅女士,她也是国家大剧院的舞蹈总监,跟大家见面,因为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很快就要开幕了,有很多的艺术活动,今天跟大家的交流也是一个重要部分。 赵汝蘅:大家好,希望今天下午的交流是问答式的,大家都能够说话,这样可以自由一点。我先介绍一下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我们说到莫斯科,大家都能想到莫斯科的大剧院,如果我们到巴黎去,我们一定要去巴黎歌剧院,进了巴黎的剧院一定会去摸摸那些大理石,看看那些雕塑,歌剧院魅影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去英国伦敦一定要听一下《歌剧院魅影》,或者一定要去英国皇家的Covent Garden看他们的演出。到意大利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之后,一定要看一下米兰歌剧院等地方。 现在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剧院,不管大家有怎样的意见,它确实成了首都的一个标志,接受外形也好,不接受外形也好,它必然成为一个高雅艺术的基地。现在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效应,到了北京一定要去看看大剧院,得到门口照照相。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建大剧院的声音一直是有的,现在出现已经是晚了。最早的剧院是天桥剧场,又有北京展览馆剧场,后来又有了保利剧院,再后来是二十一世纪剧院等等,但是作为这么大的中国,剧院还是少,这个标志性的东西一定要有。 有了很好的剧院,可以带动大家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带动整个文化的消费。在我们的个人消费中,文化消费并没有成为特别重要的部分。另外是欣赏水平,不能只停留在大晚会的欣赏水平,还是要进入到深一度的艺术层次。进入剧院以后,整个首都人民观赏古典艺术的素质都会提高。另外,大剧院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机会不出国门就可以看到世界,知道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艺术的形式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在的艺术水平怎么样了。我觉得剧院是活生生的,通过文化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 剧院在整个城市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就像我特别愿意到首都剧场,没走到那儿就能闻到北京人艺的气息,我感觉到那里保留着老北京的风味。前不久《白鹿原》演出,我到后台去,能感觉到很神圣。我希望国家大剧院是这样的剧院,我们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 有关首演 《天鹅湖》不是芭蕾舞剧的一切 刘雪枫:这次讲座的契机就是大剧院的歌剧院12月25日正式开幕,国家大剧院和中演公司请来了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马林斯基剧院,我看报道上说是航空母舰级的,因为它的交响乐团、歌剧院、芭蕾舞团,500多人的庞大的团队到北京来为大剧院、歌剧院揭幕,我想很多人关心为什么国家大剧院的首演请来了的是俄罗斯的剧院。 赵汝蘅:马林斯基剧院全名是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对外也称为基洛夫芭蕾舞团。如果按芭蕾的历史来讲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芭蕾是从意大利传到法国,从法国传到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应该是1783年建立的。它的剧院和我们有一个不同,建筑外面看不到辉煌,但进到里面就是一个殿堂。现在我们有的建筑外面特别亮,里面特别糟,好的剧院应该越进到深处越感觉到艺术氛围。 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是享誉世界的,在俄罗斯,大的剧院应该是莫斯科大剧院和马林斯基剧院。这些年来有些炒作,有的演出说模范芭蕾舞团来了,莫斯科大剧院来了,而这次真的是“狼来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想介绍一下马林斯基剧院的捷杰耶夫,捷杰耶夫是一个很能干的、独揽大权的人。苏联解体以后,他挽留了大批的人才,也让艺术家们打开了眼界。捷杰耶夫的管理有他的独到之处,他首先强调的是民族自尊心,俄罗斯人的自尊心。 这个剧院的保留剧目有很多,这次带来的几个节目,《伊戈尔王子》我就不讲了,要看四个多小时,加休息,是个大歌剧。芭蕾舞《天鹅湖》也不用介绍了,人人都知道。芭蕾舞剧《海盗》是根据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同名长诗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希腊的爱琴海边,有一点东方特色。它实际上是1856年的1月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的,到了1858年,《海盗》挪到了俄罗斯大剧院,在圣彼得堡演出。《海盗》是一个特别好看的剧目,是属于浪漫时期的芭蕾其中的一个,而且有很多传统形式的舞蹈,可能脱离剧情,但是感官上非常好看。俄罗斯的《海盗》最值得看,因为它的男演员特别棒。 我听说,在这次国家大剧院开幕演出季中,大家都爱买《天鹅湖》的票,不爱买《海盗》的票,我觉得不看《海盗》挺遗憾的。谈到《珠宝》,我讲《珠宝》是三部分,《红宝石》、《绿宝石》、《钻石》,这个实际上是没有情节的,是一个交响芭蕾,而且用的是三个音乐家的音乐。到这儿来看《珠宝》,就安安静静地欣赏舞蹈,欣赏演员,这是整体剧团水平的表现。这次来的是一个女首席,三个男首席,还有无数的独舞,每天都在换角色,能够每天看到不同的演员,应该说阵容非常大。惟一的女首席会在《红宝石》中演出,也会演《海盗》的女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在《天鹅湖》里,他们将要用一个刚刚从群舞中提拔上来的新星来演白天鹅,权威的芭蕾杂志称她为新天鹅公主,因为她的体形长得好,所以特别值得看。 有关观众 每个观众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刘雪枫:刚才赵老师介绍了这次在歌剧院开幕演出的马林斯基剧院几个经典节目,重点介绍的是《海盗》和《珠宝》。我稍微说几句开幕的歌剧,歌剧《伊戈尔王子》,是一部很大、很正的歌剧,场面也很大,有脍炙人口的舞曲、合唱,这部歌剧净演出的时间是四个半小时,对歌剧观众是一个考验。我在国内其他的剧院看歌剧,包括在天桥剧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歌剧中间有幕间休息,第一个休息人走了一部分,第二个休息人几乎就剩下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了。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地铁没车了,有的是末班车赶不上了,有的是第二天孩子要上学,这确实是问题,但也说明大家对艺术的认识程度还有一些问题,没把欣赏艺术太当回事儿,觉得生活中比它重要的事情多得多。这就涉及到今天讲座的第二大部分,礼仪的部分,赵老师在芭蕾舞团做演员和做管理者这么多年,请她介绍一下,到了殿堂一样的剧院中,应该遵从什么样的观剧文化。 赵汝蘅:对这个问题,作为我们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生气。但是也不应该怪观众,“文革”以后破坏了很多的东西,说心里话是“文革”破坏的。我小的时候半夜排队买《宝石花》、《基赛尔》的演出票。老师告诉我们,进到剧场里,听音乐的时候不能咳嗽,我们憋得一点声都不敢出,觉得咳嗽就是对音乐家的不尊重。我希望通过国家大剧院的经营,慢慢地培养观众的欣赏习惯,而不是强制性的。我们慢慢地培养观众在大剧院里的文化习惯,不算是规矩,应该是一些习惯。 关于礼仪方面,我差不多都讲到了。最后我要讲,中国整个的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的素质、我们的礼仪,方方面面是不平衡的,有的人穿得很漂亮,讲话不礼貌,高跟鞋也很响。如果一拨一拨的观众带动一些人,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很好的殿堂,对我们的后代也是一个很好的交待。 刘雪枫:剧院确实存在一种文化,观众在这种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希望未来我们的大剧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作为观众,每一场有两千个座位的观众扮演每一个自己的角色,从观众席到休息厅、到入场口,到各种卖场,都是观众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一点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作为一个开始。 另外,欣赏习惯问题,也不能单方面只说观众,管理者所受到的训练也很重要。如何让观众培养起对你的感情,无怨无悔一生都跟你做朋友,这一点需要时间考验。 着装 我1985年去罗马尼亚,那个时候罗马尼亚非常的困难,整个国家没有供暖,但是人们还是打扮得很漂亮进到剧院,他们把好衣服穿上。这真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习惯,我觉得应该慢慢把好的习惯,就像所谓的家教也好,是从点滴的东西引回来的。在习惯中蕴育的一个词就是互相尊重,大家互相尊重。 手机 刚才刘老师讲得非常好,希望观众也在大剧院扮演一个角色,大剧院绝对不是艺术家扮演的,其实也是观众。你进了殿堂觉得周围的人都穿得很漂亮,我穿得很邋遢都不好意思。如果从礼仪上很重视,你自然就认为这是殿堂,接下去你的手机会自然而然地关了,因为手机响了会影响别人。 休息 当我坐在观众席的时候,只要说演出休息15分钟,观众往往会抱怨“为什么要休息啊”。大家要知道,在我们休息的时候,后台演员是非常忙的,他们要换景,要换衣服,演员从头到脚都要换。有些观众就不理解了,所以就出现了刚才刘老师说的,“又休息了,我要回家了”。所以,当您周围的观众有意见的时候,请告诉他们允许演员喘一口气。同时你在休息时间可以有一些交际,你穿得好看可以在这么大的剧院中走走,可以让别人看到你,这都是你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 鼓掌 我们到英国演出的时候,布莱尔夫人带头跺地板,这是他们一个表达高兴的方式。我经常看到我们的观众,不走,也不起来,也不鼓掌,就在那儿等着,大幕不开绝对不鼓掌,其实大幕等着大家鼓掌才开呢。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中国人不太会表达,或者不好意思表达,当然你觉得跳得不好你可以不鼓掌,完全是自发的。 荧光棒 一个很可笑的情节是,在剧场看节目的时候发荧光棒,这些都是炒作时代的一个产物。荧光棒,还有激光灯,这些东西在大剧院中应该禁止,我们不需要荧光棒,我们需要一个欣赏艺术的氛围。 - 现场交流 希望大剧院接纳老年志愿者 听众:我有一个想法,像我这个年龄的知识分子,要承受这个剧院的票价,恐怕有些难度,我提出一个建议,希望剧院有所考虑,成立志愿者俱乐部。像我这样的老年知识分子,我愿意来这儿当志愿者,为观众服务,同时也能欣赏到话剧。如果成立志愿者俱乐部,我肯定天天来,我做什么事都愿意。 赵汝蘅:说到志愿者,我有一个体会,在国外很多的领票员是年纪很大的人,到巴黎歌剧院从进门开始,他们穿得特别整齐,虽然是个检票员,但都觉得特别的神圣,而且气质非常好。您提到的志愿者的建议,可以考虑,我会跟大剧院院长谈。观众也可以与大剧院呼吁一下财政补贴,把补贴用在老百姓的票价上。 刘雪枫:我们的票价常追求跟西方绝对的价格相比,但是想想人家的工资的构成,就会发现我们的票价贵很多。在欧洲也有很多没有工作的人,特别是一些学生,为什么学生也能够到歌剧院看歌剧,因为学生有优惠票,学生票非常的便宜。现在每做一场演出都要把成本算到每一个座位上,演出本身一开始就是彻底市场化的东西。我们的大剧院起步之初怎样把成熟的制度一点点的建立起来,是当务之急。如果把演出所有的成本都摊到票上,票价降下来是不可能的。 现在老百姓首先关注的就是票价的问题,媒体上报道,国家大剧院开幕演出最低是30块钱,我希望这不是一个符号。30块钱是看什么样的演出?什么样的座位?不应是一个宣传的符号,而是真的让老百姓感觉到大剧院是人民的大剧院,能够进来之后花自己能够承受得了的价格,看真正的演出,得到真正的艺术上的享受。 提意见是为了让它越来越好 听众:赵老师刚才有一个很好的说法,一个理想的大剧院应该是一个艺术基地,国家大剧院这个基地除了商演之外,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和高层次的观众方面有什么样的设想?另外,我觉得国家大剧院还不是很开放,比如以后实行付费参观,请问大剧院在接近普通市民和观众方面有没有一些想法? 赵汝蘅: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一是关于商演之外,怎么培养艺术家。对于我来讲是双向的,既要通过我们的节目培养观众的欣赏水平,同时能在这里展现一些好演员。这个舞台应该主要是本土的演员舞台,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眼睛伸到全国各地,把那些很优秀,但是还不是大明星,把他们请到国家大剧院来介绍给观众。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相信我们的音乐总监和戏剧总监也有这样的想法。 第二,关于国家大剧院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我也有好多意见,越是希望它好越是有很多的意见,因为它确实是不完善。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拘谨一点,随着观众的进入,大家不断地提意见,我觉得是会改进的。在大剧院刚刚开始试演之后,院长对外讲有200多条需要修改的,对内讲是800多条需要修改的。因为一开始观众进来很多摔跟头的,我们也急得要命,后来那儿就铺上地毯,前不久我来的时候,那儿就拆了,把很多的大理石都打平了。大剧院肯定是听老百姓的意见,说到参观,大剧院也要盈利,一定是要收一点钱进来,但会适度。 大剧院将建立更多沟通形式 听众:我曾经是一个剧院的工作人员,因为个人的原因离开了。我有几个建议:第一,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的衣服是不是可以依据芭蕾舞演出和音乐会演出而更换,比如说演京剧可以换一些唐装,可以让人感觉到是一种文化。第二,我在网络上,去年的时候发过一篇文章,叫专业的音乐厅不专业。就像刚才刘老师讲过的,现在很多剧院的工作者不懂得艺术,包括刚才所讲到的两位保安。第三,回答第一位观众的提问,针对志愿者国家大剧院前不久在网上和北京志愿者协会已经准备建立志愿者协会。 刘雪枫:说到服装问题,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因为在国外,很多比较有历史的歌剧院检票员、领票员穿的衣服感觉像莫扎特时期的宫廷的服装,只是没戴假发而已。 赵汝蘅:说到讲座,在国外演出的时候,在演出前20分钟可以提供一个场地,摆椅子给大家讲今天晚上的演出,他们也了解一下中国舞蹈的来源,这种沟通特别好。观众进到演出厅的时候感觉非常好。我曾经在意大利组织一个比这个人还多的观众和中国芭蕾舞的对话,他们什么都问。我们也希望大剧院将来能够建立更多的沟通形式,可能会有更多的观众喜欢参加,我也会跟他们一起尽量做到很多的讲解。 C14-C15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志岩 杨小嘉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