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谈舞台新剧目创作人才使用冷热不均现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14:59  新民晚报
谈舞台新剧目创作人才使用冷热不均现象(图)

赵明疲惫不堪图

  随着《杨贵妃》《家住长江边》《红楼梦》以及中国艺术节“极目楚天舒”晚会的演完,编导赵明总算在年末时分可以喘一口气。这一年,他到处奔波,创作了不少作品,但记者每次遇到他,总见他筋疲力尽的样子。其实,赵明并非忙碌的“个案”,在各种全国性演艺汇演和评选活动中,一大批名编导、名作曲、名设计都有数个创作约请在身。他们常常发出“人生如此之累”的感叹。而与此同时,一批新的艺术人才人却无所事事,形成严重的冷热不均。

  频频受邀 名家无奈

  在文化部刚刚公布的“文华单项奖”名单中,在2个以上剧目中获奖的名导演、名设计师大有人在。这些剧目大多由不同地区的艺术院团演出,这也意味着艺术家们必须到处奔波才能尽职。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艺术原创积极性呈高涨势头,新剧目不断诞生。但一些艺术界人士告诉记者,在剧目原创过程中重用名人,说的好听一点,是为了让新剧目的质量得到保证,说的直接一点,是为了提高获奖的保险系数。而且,有许多名家本身就是各种评奖活动的评委。而一些名家也告诉记者,许多邀请都是盛情而来,推也推不掉,只能天南地北飞来飞去,赶场子。

  成本提高 运营困难

  “名家疲惫、新人空闲”的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文艺创作的持续性发展。以“优化组合,人才流动”的名义广邀名家参与创作,固然让近年来国内的舞台新作整体水准得到提高。但是,活多了,是否能保证质量,显然成了热议的问题。而名家出山,价格自然不菲,这也直接导致这些年舞台创作的成本大幅上升。据有关人士透露,5年前创作和制作一台本土新剧目,总投入达到300万元已经令人咋舌。而现在,只要有名家参与,总成本翻个倍居然还算不上是“大制作”。国内艺术界历来讲究“十年磨一戏”,但名家们在作品上演后,就算合同履行完毕,如果再要修改,对名家而言是勉为其难的。虽然如今各地对艺术创作十分重视,也愿意一掷千金投入制作新剧目,但行情却是在一路飙升,总投入千万元上下的戏已越来越多。剧目成本大幅度提高,市场运营的风险也相应增大,有的“大制作”不得不提高票价来消化成本,导致市场票价居高不下。

  新人搁置 难以成熟

  由于目前各地的大多数文艺院团还“养”着一批编导、舞美等创作人员,他们拿一份低微的基本工资,无所事事。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一位毕业生,曾在外地一家省级剧院就职,几年之中只打零工般地做了一两次小型晚会的舞美设计。他说:“重点剧目的设计,都是从北京、上海请名家,根本轮不到我们年轻设计师。”新人缺少担当剧目制作的机会,当然也无法通过实践来积累和成长,因此,原创剧目不断涌现、原创队伍却难以壮大,这显然也不利于艺术生产的持续性发展。对此,不少文艺界人士认为,在创作人才尚未实行社会化机制的今天,文艺院团的剧目生产应该多考虑外聘和内用相结合的方式,多让自身的创作队伍得到实践和锻炼,同时,邀请名家也要改变“私下接触,暗中谈价”的做法,实行“公开招标,全面考核”,让更多的人才获得机会。本报记者 杨建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