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戏剧节梅花奖座谈会:传统托举中焕发新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05:18 新浪娱乐
《连升三级》剧照 《梁祝》剧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主题音乐再度响起,现场气氛沸腾了,很多观众涌到舞台前向演员们鼓掌喝彩,挥手致意。日前,走进苏州人民大会堂就可以深切感受到新版《梁祝》这出大戏的火爆,不仅会堂内坐得满满当当,连楼梯过道都加放了座椅,会堂外,还有不少戏迷期待能够买到一张退票走进剧场,这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中国戏剧节剧目展演时的真实场景。中国戏剧节究竟给观众带来了什么? 本届戏剧节与往届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新编历史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和现实题材剧目外,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占有一定的比例,青春版《牡丹亭》、新版越剧《梁祝》、高甲戏《连升三级》等,这些经典剧目经过艺术家们重新演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当我们读解这几部戏的成功之道时,会发现老戏新编各有各的妙处和兴奋点,但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是:对待传统虔虔诚诚的态度,以及建立在虔诚态度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是使得这些老戏焕发出青春魅力与表演活力的根源。或许在我们向经典附首的时候,能够在俯仰之间发现一种美与味。 《牡丹亭》: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毋须说昆曲如今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昆曲热”因何而来?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昆曲普及和推广的功劳在中国戏剧史中肯定要被浓墨重彩的书写一笔。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颁给了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两位主角:“徐丽娘”沈丰英和“柳梦梅”俞玖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手捧“梅花”的沈丰英、俞玖林激动万分,“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我们舞台生涯的重要转折点。2003年到2004年排了一年,2004年4月29日首场演出,2007年5月11日百场演出。到目前已经演出了110余场。”对于成就了自己的青春版《牡丹亭》,两人都有很多话要说。青春版《牡丹亭》这个月刚刚参加了文化部等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兰州、西安两地的10所高校中进行了为期10天的8场演出。所到之处,大学生们对昆曲的“疯狂”追捧,让两人坚信昆曲在年轻大学生中渐渐拥有的市场将会对昆曲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白先勇曾谈到《牡丹亭》被贯以“青春版”的涵义,一来《牡丹亭》本为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举用青年演员符合剧中年龄形象;二来,昆曲虽是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但昆曲的演出不应老化,昆曲的前途在于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本届戏剧节评委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谈到,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宣布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19项之首,应当说对于中国昆曲是很高的礼敬,也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种表演艺术的境界所达到的高度。昆曲所提炼出的一套精确严谨的表演美学和抽象、写意等特色,如何把这样一种极为丰富成熟又极为优雅的戏曲搬上现代剧场的舞台,而又不失掉它极致精巧的表演风格?《牡丹亭》所做非常成功。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应当说《牡丹亭》的演出,是与白先勇的个人文化底蕴、感召力和三地文化人的精诚合作以及苏州昆剧院的年轻演员刻苦学艺、舞台献艺密不可分。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苏州市加大力度有意恢复昆曲过去在苏州辉煌的历史,将苏州重新建立成昆曲中心,为此每年召开国际昆曲学术论坛,今年已是第四届,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昆曲星期场”演出重新恢复,高校中关于昆剧的研究也愈发活跃……苏州文广局局长高福民谈到昆曲《牡丹亭》的影响时,说道“很大程度来讲,青春版《牡丹亭》是苏州复兴昆曲的前奏,也是最重要的标志。” 《梁祝》:传统戏曲的时尚包装 与青春版《牡丹亭》得到的一致赞誉不同,新版《梁祝》自亮相舞台之日起就一直争议不断。领衔主演茅威涛、导演郭晓男这出经典之作的新版演绎有着太多卖点,对于熟悉茅威涛越剧唱腔的老戏迷和专家们却有些不同的声音。 作为国家一级导演,并被《中国戏剧》杂志社评为新世纪杰出导演的郭晓男对于《梁祝》的改编提到了“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在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张扬。郭晓男强调“《梁祝》是中国传统故事中的经典,打造新版首先是要尊重经典,规避颠覆”。茅威涛不止一次的表示过“要赋予《梁祝》以新的人文精神,它超越传统越剧中反封建的主题,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如何表达这份感情的悲剧从而打动当代的观众。新版《梁祝》除了文本定位的创新外,在美学风格、表演手段上也都实现了创新,我们是希望尝试用新的演剧方式来重新演绎中国传统戏曲”。刘彦君认为,新版《梁祝》把人们理想化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且在舞台表现上非常现代,观赏性成为重要因素,从观众的现场反映来看,对于这种创新观众多数是认可的。本届戏剧节评委之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教授钮骠则认为,戏迷反响热烈并不就意味着成功,除舞美设计等外在因素外,中国戏曲在表演上成就应是判断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度,否则就不是戏曲了。创新从根源上来讲还应从根本上下工夫,也就是戏曲的表演艺术。 茅威涛说,我们要拿好的作品去引领这个市场,与其迎合,不如去营造。于是,这两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推出了一批既弥漫着浓郁传统文化底蕴,又闪烁着现代审美情趣的剧目,树立了“寓青春靓丽于艺术创新之中,赋古典戏曲以现代舞台综合美感”的艺术风格。据改编之一的冯洁介绍,“从2006年8月《梁祝》开始巡演到现在已经演了80多场,票房已达到了412万。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很少有人掏钱进剧院看传统戏的时候,用好的作品去引领市场应当说是当务之急。” 《连升三级》:薪火相传的民间智慧 与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越剧《梁祝》的“诗意”、“唯美”形成反差的是一部“丑”戏——高甲戏《连升三级》的好口碑和高评价。有“中国近代十大喜剧之一”的高甲戏《连升三级》创排于1958年,是历经几十年的高甲戏传统保留剧目。它不仅保留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的特色,还是高甲丑行表演的一次总体展示。钮骠教授曾观看过1958年最初创排的版本,他对此次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精排本”评价较高,他认为是对以前的作品有所超越,从表演到舞台表现都更与时俱进,丑角表演十分精彩,应当说极大地丰富了现在比较忽视的丑角表演艺术,可以说诙谐活泼、独树一帜。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吴毓秀谈道,对于经典老剧来说,不能人亡剧废,人去艺绝,而应人亡剧存,人去艺留。优秀的保留剧目,必须常演常新,被誉为“南海明珠”的高甲戏不仅是靠外在的制度性保护,它的真正出路还在于其自身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本届戏剧节评委之一、中国剧协研究室副主任崔伟认为,《连升三级》的最大魅力在于从骨子里就散发出高甲戏特有的戏剧品格和表演特色,这恰恰是别的剧种很难具有的。它的欣赏魅力甚至能调整和改变我们的欣赏标准与习惯,这正是许多中国传统戏剧剧目的“魔力”所在,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连升三级》在拉近传统故事和主题与今天观众和生活的亲近感上下功夫,真正达到了旧中有新,新中有旧,精华尽存,面貌清新。 如今话剧导演执导戏曲的现象越来越多,地方戏在舞台表现上的趋同性也有所显现。钮骠、刘彦君等认为,这种趋同对于地方戏来讲应该多加重视,首先是懂行的戏曲导演和主创应成为老剧新编的主力军;另外,各个剧种一定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编排,每个成功的改编剧目都有其特殊之处,尤其是地方戏更应重视再度创作、重新排演,有的“点石成金”,有的则尝试失败。要有一个“走进去”然后“走出来”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选择甄别后提炼出原剧带有永恒性价值的东西。余秋雨曾说过,“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这份自信,即使对文明最精致部位的信心,又是对自身选择眼光的信心,以及对现代人的信心。”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悦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