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京晚报:回首老艺术家们北方昆曲风雨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14:41  北京晚报

  1917年,以郝振基、陶显庭、侯益隆、王益友等昆弋名家为代表的“荣庆社”携韩世昌、侯玉山等从河北农村进驻北平天乐茶园,久违了的昆曲艺术在大都市中再次奏响笛声。素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向北大学子们发出“宁捧昆,勿捧坤”的倡导。

  1919年,“荣庆社”南下上海演出,激发了江南有识之士对昆曲的激情,于1921年在苏州创办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昆曲传习所。

  1928年,韩世昌先生东渡日本,第一次把昆曲艺术带到了海外。

  1936年,韩世昌、白云生等再度率众南下六省演出长达2年之久,缔造了“昆伶大王”韩世昌、“昆坛巨子”白云生、“活林冲”侯永奎、“北曲先驱”马祥麟、“活钟馗”侯玉山等一系列神话。

  1957年,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以及白玉珍、沈盘生、魏庆林、孟祥生等人会同金紫光、马少波等新文艺工作者共同缔造了北方昆曲剧院,并共同迎来了1957年到1966年北昆9年的辉煌。老艺术家们迅速培养起了李淑君、丛兆桓等新一代艺术骨干,并创作了《文成公主》、《李慧娘》、《千里送京娘》、《晴雯》、《红霞》、《师生之间》、《奇袭白虎团》等一批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即使是在北昆被解散的动乱年代,洪雪飞塑造的阿庆嫂,张敦义塑造的沙四龙等红色经典形象仍永留在人们记忆中。

  1979年,北昆重新恢复建制。在这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昆曲艺术显得有些尴尬,昆曲人显得有些彷徨。北昆也没能幸免。昆曲艺术几乎从复兴又走进了低谷。北昆1982年招收的王振义、魏春荣等45名学员,在短短的几年中流失到11人。但在这些年中,北昆人也在彷徨中寻求发展,在低谷中力争创造辉煌,先后改编、创作了《牡丹亭》、《血溅美人图》、《西厢记》、《南唐遗事》、《长生殿》、《村姑小姐》、《夕鹤》、《水淹七军》、《偶人记》、《琵琶记》等一批优秀剧目。在这一时期里,还产生了北昆历史上第一部被搬上电影银幕的《血溅美人图》;第一部改编国外题材的《村姑小姐》;第一部戏曲电视剧《南唐遗事》;第一部获“文华奖”的剧目《琵琶记》。出现了洪雪飞、侯少奎、蔡瑶铣、杨凤一、刘静、王振义、史红梅等7名“梅花奖”获奖演员。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个命名是历史性的,它给昆曲人带来了巨大的感动,重新点燃了昆曲人心头的那团圣火。

  近几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昆曲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昆曲艺术的生存环境逐年改善。在全国政协的大力呼吁下,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了重要批示。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每年拨款1000万,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北京市财政每年斥资100万作为北方昆曲剧院特殊扶持经费。几年来,剧院先后排演了《贵妃东渡》、《宦门子弟错立身》、《百花公主》和《关汉卿》等剧目。《贵妃东渡》两次东渡日本。《宦门子弟错立身》摘取了“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等奖项。先后恢复和继承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大戏、折子戏,连续多年举办了昆曲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开辟了北大昆曲剧场,目前进校园累计演出剧目达百折以上,累计演出场次达二百多场,足迹涉及北京数十所中学和高校。如今,北昆的进校园演出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