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曲艺发展要随俗不媚俗 断代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14:42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2月27日刊发的“关于中国曲艺的对话”第一部分,在文艺界内部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身在外地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孙立生在齐鲁晚报上谈及的关于中国曲艺的主要精神,自己是赞成的。而一些受欢迎的艺术家的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则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曲艺断代是一个客观存在

  薛中锐直言,中国曲艺的断代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而艺术创新才是曲艺振兴的唯一出路,“前不久,我的一个在某电视台做曲艺编导的学生同我闲聊,我告诉他,做曲艺节目不要老录那些老节目,很多曲艺形式都可以配上现代的词,用现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的这个学生说,没有钱啊,这个市场做不出来。”

  薛中锐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听过许多曲艺名家的节目,当时那些节目非常经典,但原先的那些形式现在的观众不一定能接受,曲艺要发展,一定要创新。

  形式不是拜师的关键问题

  对于曲艺界大搞拜师仪式,薛中锐认为,形式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拜师之后学到的内容,“拜师还是不拜师都可以理解,拜师时搞什么仪式都可以理解,因为形式不是关键内容。我们知道,很多曲艺大家培养了不少能够称为大家的徒弟,但也有不少曲艺大家,我们不知道他的师傅是谁。”

  薛中锐承认,在曲艺界的拜师大潮中,确实存在一些人想通过拜师这一途径一举成名的现象。前不久,某曲艺名家一下子收了十多个徒弟,这些本来实力差很多的徒弟,因为拜了名师马上身价大增,去电视台、去各地演出时,出场费增加了不少。

  而根据记者的了解,曲艺界某些人拜师实际是花钱买名,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某曲艺名家收徒的标准是多少多少万元,只要拿这么多钱,找个业内人士介绍一下,就能通过一个仪式成为该曲艺名家的徒弟。至于师傅是否教徒弟本领,那都是后话了,师徒俩半年不联系、不见面是常有的事情,更别说切磋技艺了。师徒俩都是为了名,徒弟说,我是某某的徒弟,那是大家;师傅说,那谁谁是我的徒弟,咱是一伙的。

  随俗不媚俗,有源才有流

  对于赵本山的表演,薛中锐说,赵本山是东北土壤里培养出来的一个有魅力的艺术家,至于赵本山的作品能否成为经典,那需要时间去检验。

  薛中锐说,判断一个演员的作品能否成为经典,需要用思想、生活、技巧三个标准去衡量,“有些艺术家的表演在生活和技巧方面都非常优秀,但在思想上还达不到某个高度,这是艺术家成为大师的羁绊;当然,作为曲艺来说,一定程度的搞笑是必须的,如果去掉这些搞笑的因素,这个艺术家的特色就没有了。”

  作为一名老艺术家,薛中锐同时提醒,文艺批评需要心态平和,绝对不能谩骂。而对于中国曲艺现在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和曲艺界演员,薛中锐用四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要实不要虚,要财不唯财,随俗不媚俗,有源才有流。倪自放/文

  读者意见反馈

  赵先生:同意孙立生的观点,媒体、春晚也不要再吹捧赵本山了。

  商河张先生:中国曲艺界没有了赵本山,会失去很多热闹的东西。我感觉赵本山作品反映的农村、农民非常真实。

  许女士:赵本山小品庸俗的思路、坑蒙拐骗的主题让人看了心烦,是没文化的东西,是既不可笑也不可爱的东西。

  王先生:现在对赵本山的作品提出非议的人,是因为自己搞不出好作品,专给别人挑刺。

  牛先生:真正的好东西是要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做到寓教于乐,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

  沈先生:赵本山的东西只是一家的东西,不能代表国家水平,把赵本山捧太高并不好。

  日照范女士:赵本山塑造的农民严重歪曲农民形象,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看了生气。(满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