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哲追忆恩师陈颙 《立秋》是老师留下的礼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12:32  长沙晚报

  (记者 谭琳静)2004年4月18日,在山西召开的话剧《立秋》座谈会上,导演陈颙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离世;第二天,陈?的入室弟子、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临危受命,仅用7天时间,便传奇般地完成了老师的遗作,当年4月27日《立秋》首演并引起巨大轰动。明天就是著名导演陈颙逝世四周年纪念日,《立秋》也即将登陆湖南大剧院,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本报记者特别电话连线查明哲导演。

  忆恩师 “《立秋》是老师留给我的礼物”

  记(以下简称“记”):4月18日是陈导演逝世四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时刻,由您接导的《立秋》也将巡演至湖南,您有什么话想对恩师说吗?

  查明哲(以下简称“查”):我能最后执导凝聚老师心血的《立秋》,是我自己也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因为当初我知道恩师要导演这部戏时还说:“等您导完了,我就回来看您。”谁知道,还没等导完,恩师却离开了人世。

  从2004年至今,《立秋》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多场,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我想,老师如在天有灵,希望她能够感到安慰。

  记:您是如何接手《立秋》导演工作的?

  查:陈老师逝世的前一天,我才从新加坡赶回上海。当时我正在新加坡导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回到上海完全是为了公事,是在去新加坡之前合约上就已经写好了的。结果第二天晚上,我就接到了恩师去世的消息。当时感觉就像一个晴天霹雳,我根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如果当时我还在新加坡,那么就算是知道她去世了,我也只能发一个唁电回来,更不要说完成她的遗作了,因为要在一天两天内办好回国手续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这就是陈老师冥冥之中的安排吧,《立秋》就是她要送给我的礼物……

  记:据说陈导演在排《立秋》的时候,剧组的演员后来都叫她“陈妈”,在她去世的时候,他们都像儿女一样给老人家跪下了。平时您有没有这么称呼过陈老师?

  查:没有,自从我上本科第一次看她的戏到现在始终这么称呼她——“陈老师”,从来没有改变过。不过,在我心里始终把她当做母亲看待,而她也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我。她的身体很胖,怕热,每次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扶着她。有一届梅花奖颁奖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到宁波去游览,可是谁能相信之后的一届梅花奖颁奖她已经不在了……

  说排戏 “用六天时间排完七幕剧”

  记:陈导逝世时,距《立秋》首场公演只剩下9天时间。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剧本,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剧情人物关系以及每位演员的表演个性,您如何在短暂的时间来完成合成工作?

  查:陈老师去世时距离首演还有9天,实际上我接手的时候只剩下6天了,这个剧有七幕,并且我没有读过剧本,原先导演对演员们如何交待的、灯光服装舞美布景是怎么布置的,我都一无所知。但我用一夜时间仔细读了陈老师在剧本上留下来的横批和她的感受,第二天一大早,我去看了一次联排,这时我心里基本上就有数了。

  记:据说原本话剧的结尾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后来被您改成了“立春”,听说当初您提出这个改动意见时遭到了演员的抵触。

  查:对,因为是陈老师的遗作,同时他们和陈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在演员们的心中这个剧本几乎是一字不能动。可就在距离演出还有3天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先这个结尾有点宿命的感觉。而在戏里,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不服啊”!我想这恰恰是陈老师想要表达的,她是要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以及晋商对于生命的态度。而“立春”不仅是一种节气的变化,同时也是晋商人死而精神不死的生命态度。刚开始,包括扮演主人公的董怀玉在内的很多演员对我的这种改动非常不理解,不过后来经过演出实践之后,他理解了也最终接受了。

  记:在您看来,《立秋》想向大家表达什么主题?

  查:诚信!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了这部戏,之后都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的力量。记得山西话剧院让我写一篇很短的《感言“立秋”》,我写了四句话:“它是陈老师的鞠躬尽瘁,它是老师与我的前仆后继,它是山西同仁的金石为开,它是晋商精神的振聋发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