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明再谈话剧《天朝1900》:戏剧需要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14:10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创新”一词现在风靡天下,但没有一个领域像戏剧领域更需要创新了。戏剧需要不间断的变化、变革、创新。戏剧界的大家无一不是戏剧革新家。但创新不是坦途、会有风险。戏剧评论家的一个使命,就是为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的革新努力做出道义上的支持与理论的支撑。对于《天朝1900》的评论,我也是由此而发的。

  正面人物在观众席里

  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原创悲喜剧很少很少,我强调《天朝1900》的悲喜剧属性,就是为了强调它值得我们重视的不一般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品格。剧场里笑声不绝,但这笑声掩盖不住这部戏的悲剧性底影--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当然,质疑的声音也出来了:“正面的力量在哪里?”“正面的人物在哪里?”这样的质疑一百五十年前的俄国作家果戈里就听到了,“为什么《钦差大臣》里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果戈里回答说:“我这个戏里有一个无往而不在的正面人物,那就是笑声。”果戈里把这笑声称为“含泪的笑”。《天朝1900》里面不也是含泪的笑吗?我还想进一步说:正面人物是在观众席里。可爱的观众在笑之后想到了编剧李龙云、导演尹力在写这个剧本、导这部戏时的痛苦、无奈与愤怒,因而产生了要把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更加强大起来的热望。

  今天的反华分子是有家谱的

  《天朝1900》这部戏里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洋人,我不知道他得名字,姑且叫他“八国联军分子”。不知怎么的,看了这剧,面对西方世界的反华鼓噪,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了“八国联军分子”这个字眼。今天的西方反华分子也是有家谱的,在那位放肆地咒骂中国人民,名叫卡弗蒂的美国电视主持人的身上,不就突显了“八国联军分子”的遗传基因吗?李龙云、尹力想不到他们创作的《天朝1900》能有这样激发我们爱国热忱的正面价值。

  最大的成功是电影大特写与戏剧大精致的结合

  尹力导演话剧,自然会有电影语言的渗透,渗透的过程就是交融的过程。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不自觉的。有的不是太成功,有的却十分成功。我以为最大的成功是电影大特写与戏剧大精致的结合。这样才有了话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芹圃刺字”一幕。谁都会承认这是芹圃的扮演者陈建斌最精彩的舞台表现。他得益于尹力的大特写、大聚焦的舞台调度。艺术是克服,尹力给陈建斌设置了需要他克服的障碍,整场戏他都趴在一张长椅上,他要在这个“螺丝壳里做道场”,他要在观众的众目睽睽之下,凝聚自己全部演员的能量然后一次一次的释放,他克服了障碍,他便放出了异彩。

  薛山的旁白也是出彩的,特别是最后他像是无力的、颓然的坐在了台侧,让我不由地想起“历史在这里沉思”这句熟语。

  一个评论家的快意,是能看到一出他以前没有看见过的舞台呈现,而且是有力量的舞台呈现。然后说说它的新意在哪里?它的力量在哪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