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北京百姓看什么 家门口体验欢乐聚会(附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7:21 北京晚报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主席何振梁 260多台演出,160多场艺术展览,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0多名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作为北京地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艺术盛会,“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汇聚了世界经典、典藏中国、圣火传递、创意亚洲、艺术展览和国内优秀剧目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包括歌舞、音乐会、戏剧、舞台剧、演唱会等多种艺术形式,从4月到9月,与北京奥运会一道,为北京观众和国内外游客奉上一套特别的奥运文化大餐。 值此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本报特别策划“2008:北京老百姓看什么”,从各国驻华使馆大使、世界知名艺术家、亮点演出等多个角度盘点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希望北京市民能够和世界同步,在家门口体验一场前所未有的欢乐聚会。本报记者罗颖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体育的盛会,它同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盛会,展现着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世界各地优秀运动员汇聚一堂之时,也正是世界各地多样文化展示和交流之际。对于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性和普世价值,曾经为北京申奥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有着深切的思考和感触—— 多元文化共造和谐 “奥林匹克运动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从一百多年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看,它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是它对多种文化的兼容和尊重。”何振梁先生说道,“顾拜旦倡导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明确主张奥运会应该是普世性的。普世性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多样性。当多种文化受到同样尊重的时候,普世性才得以真正体现。这个明智的政策不仅确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文化性,也使它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多文化性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财富和力量所在。” 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何老说:“这一意识不是一下子就具备的,而是逐步深化的。从历史上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上的普世性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至今仍继续在深化。而这一意识越是明确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就越能成为世界青年的汇合点以及各种不同文化间的联系。” 何老介绍道,国际奥委会创始时,仅有13名参加者,主要来自欧洲,还有一人来自美国,另一人来自新西兰。从参加者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活动范围看,初创时期的国际奥委会显然具有欧洲文化的特性。 如今,已经发展到世界上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奥委会,数量上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促使奥林匹克在文化观念上发生变化。在国际奥委会内部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想法:为了实现普世性,奥林匹克运动应该而且必须进一步消除由于陈旧心理的惰性而在一些方面仍不时出现的欧洲中心主义。 1994年,在百周年奥林匹克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谅解》的讨论,人们意识到,世界是多样的。正是文化上的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应该理解和尊重这一多样性,而不是把某一文化强加于人。 1997年,在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持的世界论坛上,这个问题被进一步提出。会上明确反对将某种单一文化模式凌驾于别的文化模式之上的危险。论坛的最后声明强调:必须树立对不同文化加以包容和理解的共同意识。 在2000年的世界论坛上,再次讨论了这个问题,论坛呼吁国际奥委会注意防止文化的单一化。最后,旨在推动改革的“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强调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世性并不意味着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的和文化之间的。” 关于奥林匹克多元文化和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何老特意指出:“强调多元文化绝不是抹杀普世价值,相反,我认为,多文化或者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吸收优秀成分本身就是一种普世价值。奥林匹克运动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最基本的普世价值,就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不论是种族的、宗教的、政治的、性别的。” “作为国际社会来说,没有什么比各国之间的平等更为重要了。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友好相处,才有世界和平。”何老充满深情和期望地表示:“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进而建立和平和更加美好的社会。我想,这正是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不论其源于何地,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我虔诚地祝愿,所有国家能够像奥林匹克主义所倡导的那样,以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善待各国的文明成果。以尊重代替歧视,以交流代替排斥,以友好竞争代替对抗,以共处代替冲突。果能如此,则世界幸甚。” 本报记者 王润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