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11:12  新浪娱乐
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新浪娱乐每周戏剧报告

  新浪娱乐讯 新浪一周戏剧综述即日起将正式推出,每周一上线。本栏目将对过去一周中的热点戏剧演出进行综述与点评,对正在演出和即将上演的优秀剧目进行推荐,为广大新浪网友提供一个认识戏剧、了解当前演出信息以及戏剧评论的参考平台。

  所设立包括:一周戏剧总评(综述一周重点演出情况)、最佳剧目(演出效果与学术价值兼备的佳作)、观众最爱(观众最关心的演出、票房胜利者)、业内论点(戏剧业内人士的意见与争论)、特别推荐(对正在演出和即将上演的优秀剧目进行推荐介绍) 杨申/文

  一周戏剧总评

  7月来临,北京的演出市场越发火爆。中外戏剧交流不断,各大剧场每晚都灯火通明。在上周,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抗灾话剧《生*活》在首都剧场(blog)开始演出,而在同时,韩国戏剧《三人三色》也占据了朝阳区文化馆九个剧场以及东方先锋剧场的舞台。埃及歌剧《阿依达》以及英国话剧《威尼斯商人》在国家大剧院亮相,国产小剧场话剧《谁爱谁,爱谁谁》也开始展示自己的魅力。

  每一部演出都不敢说自己是完美的,任何一部戏剧都可能伴随争议。在上一周的演出中,能够称得上被广泛好评的大多是国外剧目,而国产戏剧往往因为各方面原因而显得“各具不足”……

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沃依采克》展现韩国现代戏剧的拓展之路

  最佳剧目

  《沃依采克》——韩国现代戏剧《三人三色》的第二部作品,曾在欧洲演出取得好评。该剧基本属于默剧,通过大量的肢体语言与形体设计来展现名作《沃依采克》的内涵。对于传统名剧的现代形式排演,中国也在不停探索,但相比《沃依采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显得有所不及,特别是韩国演员们出色的形体表现力更是让观众和业内专家一致喝彩。

  《威尼斯商人》——英国土生土长的青年剧团首次来华演出。本民族演员排演本民族作品在任何时候都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名著的理解与体现,此次演出表现得中规中距,导演手法较简约,演员表演虽谈不上出彩,但也与人物紧密结合。该剧在形式上依然是现实主义风格,但在其中加入了类似歌队的合唱与群舞。舞美中几个字母形状的梯子、桌椅等道具显得别具匠心,在落幕时这些字母终于拼凑起来,原来正是英文的“莎士比亚”。可以说,《威尼斯商人》并不是一部超级好戏,但绝对是一部充满莎剧味道的作品。

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人艺话剧《生活》首演 朱旭演技盖群星

  观众最爱

  虽然国外戏剧优秀,但中国观众们更多关心的依然是国产演出。北京人艺排演的抗灾话剧《生*活》的演出引起了抢票热潮。朱旭濮存昕陈小艺(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blog)冯远征等诸多“名角儿”的加盟让这部戏更具有诱惑力。

  朱旭以80高龄再次登上人艺舞台,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力,让其他演员颇感“逊色”。陈小艺所饰演的四川小保姆有几场激情戏处理得也十分到位,但濮存昕、冯远征却因为剧本问题而并没有太多发挥余地,仅有一两次大段独白性台词。

  虽然观戏后有观众认为该剧“编造性强”“剧本分支处理不当”“缺乏具有震撼力的场面”等等,但依然难以掩盖各自对于演员们的喜爱。可以说,《生*活》在艺术上来说并不是一部佳作,但抗灾情怀以及演员的表演完全有能力让观众走进剧院。

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阿依达》剧照

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谁爱谁,爱谁谁》集体合影

  各剧小议

  《恋爱的犀牛》——有人说“孟氏戏剧从先锋走向了商业”,有人说“新版《犀牛》的形式大于内容”,但更多的人说“无论如何,那份过去的情感还在”!《恋爱的犀牛》依然能够赚满观众们的泪水和感慨。其实感动的原因并非来自戏本身,而是源于观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有很多人开始认为“马路很傻,傻到这种人根本不可能存在过”。

  《谁爱谁,爱谁谁》——一部名剧的改编版,难以界定的作品。女性导演对于生活与人的关注与思考能够在剧中找到,但演员们的表演尚有待雕琢,切莫让人物流于表面。该剧虽然是一部商业小剧场戏剧作品,但终于不再一味“搞笑”,而是去努力焕发情感,实属难得。

  《阿依达》——有专家称,这是一部让人失望的作品。原因究竟是艺术水平还是民族文化差异,孰是孰非很难说清。但唱功实力问题恐怕难辞其咎,毕竟这是一部经典歌剧。

  《麦克白夫人》——韩国现代戏剧作品《三人三色》的第三部。根据莎剧名著《麦克白》改编,通过细节处理将麦克白夫人这一形象多角度体现。形式感强,灯光音响配合出色,人物性格深入人心,是一部解构名剧的佳作。

新浪一周戏剧报告:外来和尚更会念经(附图)
孟京辉

  业内疑问

  1 中国戏剧是否过于重视台词语言而忽视肢体语言?

  话剧姓话,这是许多位老艺术家经常提到的话题。但话剧与戏剧究竟是不是一个概念?在外文中表示戏剧的drama一词,但是到了中国后为区分京剧而翻译成为话剧。多年来,戏剧演员的培养大多更重视台词语言的培养,所排演的剧目也大多是以对白、独白为主的戏,缺乏具有大段肢体语言段落的戏剧(舞剧、音乐剧不在其中)。

  《沃依采克》的上演让我们看到了同为戏剧舶来国家的韩国对于形体戏剧的发展,中国是否也应多接触排演此类戏剧,而不再单一地以“说话”为主,让观众们看到各种形式与流派的演出?

  2 抗灾话剧究竟该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不变成一部单纯的“应景作品”?

  抗灾话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认定是“应景作品”,其原因无外乎创作周期短、剧本结构内容简单、主旋律气息浓烈、只能在某一阶段演出难以复排等等。

  那麽,抗灾剧是否能够变成一部好戏甚至精品,而非单纯的“应景”?恐怕最重要的是该剧要具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贴近生活的剧情,除此之外导演的创造能力也需要体现。毕竟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与表达情感吧?

  3 孟京辉戏剧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但让先锋戏剧变得充满商业,究竟功大过大?

  孟京辉常说:“观众看不懂我的戏是他们的问题。”近年来,孟氏戏剧反而越来越容易懂了。有人称他已经抛弃了尖锐,不再是那个在体制内外敢打敢拼的先锋领袖,更像是个通过花哨形式和噱头吸引观众买票的商人。

  但孟京辉毕竟带来了观众,虽然观众已经不再以“受启发”“被震动”为目的,或许仅仅是为了看到“水如何浸没舞台”而走进剧场。孟京辉的愤怒力度的确已经减弱,但观众群却比当年大了很多倍。是孟京辉妥协了,还是观众宽容了?是先锋戏剧过时了,还是我们已经老了?无论孟京辉自身艺术上发展如何,但在聚集更多观众看戏这点来说,应该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吧?

  结束语

  上周演出中,国外演出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很多方面均值得中国戏剧学习。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无非是一种比喻。对于观众来说,其实“无论是洋和尚、土和尚,只要会念经,就都是好和尚”。只要能够看到好戏就是观众们的最大快乐。

  但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来说,恐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认可的程度,更不能随意妄自尊大。中国戏剧有自己的特色,但假如一味保守拘谨,恐怕会让戏剧之路越走越窄。奥运即将来临,大小剧场、院团各人等各种演出全面开始,请广大新浪网友下周一继续留意我们的《新浪一周戏剧评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