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渐渐远去 四川方言艺术谁来扛大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16:3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去年10月29日,散打名家李伯清意外宣布退隐;今年6月15日,“傻儿司令”刘德一因病猝然离世;由沈伐、刘德一、李伯清领军的四川方言艺术领域,一下就失去了两位统帅,独剩66岁的沈伐苦撑大局,四川方言艺术的“三驾马车”时代黯然谢幕。沈伐、刘德一、李伯清门下弟子云集,但遗憾的是,无论从知名度还是代表作上看,新一代方言艺人中尚未出现扛旗领军人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川曲艺界人士昨日忧心忡忡地向记者表示,领军人物后继乏人,究其根本,是四川方言艺术面临人才断层危机,如果不正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随着老人逐渐退出,四川方言艺术将越来越边缘化!

  大众化平台催生知名方言艺人

  沈伐,师从谐剧大师王永梭,是谐剧第二代掌门人。谐剧是四川曲艺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曲种,沈伐家喻户晓的谐剧作品就是《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在出演方言电视剧《王保长》时,他已在舞台上演了2000多次“王保长”,他自己都说“王保长这个人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有了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广泛的观众基础,沈伐进军方言剧后自然如鱼得水。

  刘德一,11岁就进入重庆市川剧院,1985年,他自编自演的川剧《凌汤圆》获四川省川剧第二届汇演优秀编剧奖和优秀男主角奖,引来无数戏迷追捧。1989年,他自筹资金,拍摄了电视剧版《凌汤圆》,一炮打响。从川剧转行影视,半路出家的刘德一干得风生水起,显然,川剧生涯让他受益匪浅。

  李伯清是从茶馆中走出来的方言艺人,他的散打评书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机趣,形散神不散,自成一派,成为成都民间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

  沈伐、刘德一、李伯清的成名,走的都是群众路线——他们表演的都是民间艺术,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大众化的平台催生了这三位在四川方言喜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艺人。而新一代四川方言艺人,也尝到了“大众化”的甜头:廖健、闵天浩、胖妹钟燕平、张德高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草根人物。成名前,他们在各大娱乐场所奔波串场,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演出经验,比如廖健的成名作音乐散打评书《素芬》、钟燕平的成名作谐剧《乡村播音员》,都很通俗易懂,非常生活化。之后,他们大多涉足电视,担当特色方言主持,拥有了影响力更广泛的大众化平台。

  可见,方言艺人的成长离不开大众化平台,而搭建好这个平台需要“内外兼修”:一方面,有关文化部门可以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方言艺术大赛、喜剧节、专场演出等,为喜欢方言艺术的年轻人、民间艺人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成名的舞台;另一方面,依靠大众化平台成名的新生代方言艺人,更应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作品,让孕育方言艺人的大众化平台得到最广泛的支持,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创新才能成就独树一帜的品牌

  沈伐的“王保长”、刘德一的“傻儿师长”以及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早已成为三人各具特色的品牌,在四川乃至全国方言艺术界独树一帜。而“王保长”“傻儿师长”“散打评书”,实际上都是三人不断积累和创新的结果。

  沈伐认为,无论方言艺术作品产量多大,终需几个经典的、代表性的角色,去集中体现方言艺术魅力、张扬地方文化个性,“王保长”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从舞台到电视,我演了几十年王保长,如果没有创新,观众当然会腻。尽管演了那么多的王保长,但我仍不甘心,如果从不同角度切入,人物形象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川剧演员出身的刘德一,在川剧行当成就斐然,但他不满足现状,而是在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变革期,敏感地抓住了观众审美趣味变化,在1993年推出四川方言喜剧《傻儿师长》,该剧语言生动风趣,地方色彩鲜明,“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等很多市井“土话”,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接着,刘德一又推出《傻儿军长》《傻儿司令》系列,“傻儿师长”深入人心,也成就了他的个人品牌。此后,刘德一不断创新,在《胖哥逗人爱》《三喜临门》等都市方言喜剧中,他都在努力摸索,力图把四川方言艺术发扬光大。

  李伯清在茶馆里说传统评书起家,起初他说《水浒》《三国》,结果发现年轻人对传统评书兴趣不大,他果断创新,以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讲述社会万象,取得了成功。此后,李伯清的散打评书一直紧跟社会热点,题材不断创新,他在西南三省笑星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在新一代方言艺人中,创新精神较突出的要算廖健,廖健师从李伯清,继承了李伯清散打评书的优点,然后利用自己的唱功优势,加入RAP、爵士、摇滚元素,推出音乐散打评书《时事播报乱劈柴》,令人耳目一新。李伯清也说:“像我者死,学我者生,比如廖健的音乐散打评书,就是条新路子。”遗憾的是,他后来的《又见素芬》,以及胖妹钟燕平的“女版”音乐散打评书《我是朱一群》,都没有创新和超越,市场反响平平。

  本土作家杜九九对于散打评书的未来十分悲观,“严格意义上说,李伯清退隐后散打评书就算洗白了。因为李伯清现场的机智以及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是可以学来的,走这条路很辛苦,所以,李伯清的徒弟们都选择了其他主攻方向。”

  面向全国大市场闯劲不能丢

  从四川方言经典电影《抓壮丁》家喻户晓,到《傻儿师长》系列、《王保长》系列等风靡全国,足以证明四川方言艺术在全国都有市场,老一代方言艺人为四川方言走向全国付出了艰苦努力:沈伐曾二度冲进央视春晚,李伯清也曾在央视开讲评书段子。

  央视春晚被公认为是方言艺人走向全国市场的敲门砖,新一代方言艺人中,仅张德高在央视春晚露了一脸,更多人一直徘徊门外。遗憾的是,张德高进军春晚反响平平,这又让不少方言艺人找到借口,“四川话外地人听不懂”,于是不再作冲出去的尝试,偏安西南一隅,小富即安。一位名气不小的方言艺人还头头是道地分析:“闯不到全国市场没关系,就在西南发展,一级城市没市场了,还有广阔的二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不思进取的结果,只能是作品越来越差、技艺越来越矬。李伯清曾毫不客气地批评新一代方言艺人的这种保守观念,“大家都看着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计划和进取心,咋个有更大的发展?”沈伐表示,四川方言艺术的魅力在于区别于北方的语言和表演方式,因此,四川方言喜剧完全可以走向全国,年轻的方言艺人应该树立远大目标,志向高远,“只有先突破消极保守的观念,才能突破四川方言艺术目前的困局!”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