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主任记者林娜、实习生王曦报道
新作《日出》即将登陆辽宁大剧院,在艺术界有“思想者”之称的话剧导演王延松怀着既惊喜又忐忑的心情回到家乡沈阳。前晚,在其下榻的沈阳世星国际饭店,王延松带着谦和从容的笑容来到了本报记者的面前,谈《日出》、谈曹禺、谈话剧梦,王延松平淡的语速中饱含着激情。他说,他很感谢沈阳这座曾经是话剧重镇的城市,引领他迈入这扇神秘的艺术之门,“让我感受到舞台剧独具的魅力,而且至今让我痴迷。”
解读话剧人生——从沈阳到北京
30多年前还是沈阳市第20中学一名普通高中生的王延松,偶然的机会被沈阳话剧团挑中,当时对于“未来要做一名演员”还颇为犹疑的他,因为一出《边疆新苗》的话剧,而爱上这门艺术。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之后,王延松一直致力于话剧事业的发展,1991年离开沈阳话剧团赴京,他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话剧人生。
2006年与天津人艺合作《原野》、2007年与上戏合作《雷雨》,直到今年与总政话剧团合作《日出》,王延松在话剧舞台上的“曹禺三部曲”,每一声都砸得响当当,在他的身上也被赋予了“新解读”的艺术招牌,“重新解读曹禺经典”已成为王延松戏剧探索的新课题。王延松说,现在的自己不从属于任何剧院,因此也更能相对自由地完成自己的话剧梦想。即使在另类的艺术圈,王延松也常常被认定是“特立独行的人”,不易被别人左右艺术灵感,在市场经济冲击、商业戏剧大行其道的今天,他依然坚守纯粹的话剧舞台,不受外界的诱惑,“也许执导影视剧的名利更大,但能代替我创作一出话剧的享受感吗?”
解读曹禺经典——陈白露令人着迷
“新解读经典”对于王延松来说,是他艺术道路上一个必然,对于传统经典戏剧,王延松一直坚持“重新诠释剧本”的理念,这一次的《日出》自然也不例外:“我想,新解读《日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看到‘太阳’象征一种‘心灵救赎’。”王延松说,最初是曹禺先生的一句话“《日出》到底说的什么我也讲不清楚,倒是白露看得穿”启发了他,“于是我想塑造一个全新的陈白露,这种尝试令我着迷。”在《日出》里,太阳不是什么别的生命之外的存在,而是人类的良知,于是王延松有了这样的创意:“陈白露、小东西、翠喜,《日出》的这三个生动的女性形象,当我们把她们放在一个生命的轴线上来解读的时候,就会发现陈白露选择了死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谈及陈白露这个人物,王延松对记者的讲述中充满了一个艺术家的激情和浪漫:“陈白露是带着太阳的余晖走进阴暗生活的,她的漂亮就像日出的晨光辉映在美丽的露珠上一样,被那阴暗的一群逐个吮吸……”一个导演如此全情投入塑造的角色,让听者难免对这出新版的《日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王延松很自信地说:“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带给观众全然不同的心灵感受。”
选择青年女星陈数出演陈白露这个角色,王延松坦言是看了陈数主演的《暗算》之后萌生的念头:“我觉得陈数身上知性加感性的气质,非常契合陈白露这个人物。”而陈数的表现也确实没让王导失望,“当年陈数在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有老师说她天生就是演陈白露的命,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之前《日出》的公演也证明她也没有辜负我和观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