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作为欧洲音乐重镇的维也纳刮起一阵“中国风”——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成功上演。这是中国原创音乐作品首次登上这座世界顶级歌剧圣殿的舞台
超大投影做布景
中国原创歌剧《木兰诗篇》在3年前以“交响诗”的形式受邀在美国著名的林肯中心费舍尔音乐厅演出,随后就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相中力邀前来演出。这次演出为了配合场地的传统,主创团队对《木兰诗篇》进行了调整,以偏向歌剧的形式重新呈现。
与一般读者传统印象中觉得歌剧就是“素舞台、一对男女歌手又高又猛地唱歌”不同,《木兰诗篇》从一开始就先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演出开始前,一幅从上到下盖住整个舞台垂直面的投影大幕上就出现了五彩斑斓的曲目名称和背景展示。
由于维也纳同时也是联合国第三个分驻地,演出当晚,很多国家的驻外代表也都来到现场。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跟“木兰”一起完成了对战争厌弃、为真爱感动、对和平呼唤的精神共鸣。
随着著名指挥家李心草率领乐队奏响序曲,大幕上出现了滚动的白云、高耸的山峰、劲飞的鸟儿等内容,让观众的听觉与视觉感受相得益彰。此后,在“木兰”替父参军后,音乐中撼人、残酷的战争内容,在大幕上都以相应的战争场面相配,让观众不自觉地随之紧张。此外,在剧情出现递进、转折以及新段落即将开始时,舞台上都会以灯光特效或实物形式出现大红灯笼、白幔、木兰花等形象,让内容传达更加鲜明。
洋合唱团伴全场
在演员方面,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听歌)以多年演出经验为基础,把“木兰”在家乡时的青春好动、在战场上的英姿飒爽层次分明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剧情中“木兰”首次穿上战服、一试宝剑时,一运、一停、一抖,动作一出、范儿一亮,现场观众几乎都能接收到“英气逼人”的气息。男主角戴玉强则在声音的表现上愈加让人佩服。演出结束后,“奥地利国家剧院联盟”的主席施普林格博士就盛赞戴玉强的声音“像一道神奇的管道,一直从地下连到天堂,所有隔膜都被打通了”。
“中国风”元素与西式歌剧的融合确实也是《木兰诗篇》的一大特色。奥地利下奥地利州交响乐团的维夫瑞特在演出后就称赞说:“全剧的音乐十分出色。彭丽媛以女性木兰角色演唱的那些旋律就像田园诗一般,非常感人。而在战争情节中,比如‘三军将士擦亮刀剑,决战决胜就在今晚’那一段就让人非常激动。全剧听下来的感觉就想不断听下去,因为总是有新鲜的中国味道出现。”
与声音有关的还有,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的成员此次全程穿戴中式战服并以汉语进行合唱,维也纳交响乐团则起劲儿地奏起了融入河南地方音乐元素的乐章。
彭戴对唱赢掌声
《木兰诗篇》的作曲关峡、编剧刘麟之前表示,这次演出不是“硬性表态”,而是希望通过尝试“软”一些的方式让西方观众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式的内容。在演出中,观众反应最强烈的一处,就是“木兰”以“假如我是女人”的方式向戴玉强演的将军暗表心怀那段。“戴将军”没有察觉,继续以兄弟的方式半开玩笑地把“假如”接下去。这段音乐非常明显地运用了豫剧的曲调,再加上彭丽媛、戴玉强活泼的表演,很多外国观众都边看边露出笑容来。
在说到战争结束时,“木兰”马上一个转折,唱起了“到那时,你去皇家做官,我在乡下耕田,你是否还会记得有个兄弟叫木兰”的唱词。彭丽媛在演唱时把抑扬顿挫处理得层次分明,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钻进听众的心里。随后,将军与“木兰”击掌明志、碰酒干杯,用高亢的合唱表现出兄弟患难与共的激情。文字表述难以再现现场的视听感触,不过这几分钟的段落,全场观众就连续给了三次热烈的掌声。
由于要录制视频制品,当晚演出采用现场录像的方式。除了在舞台两侧固定两处、舞台前方有一条滑轨外,现场还设置了一架吊臂和一个舞台机动摄像。在演出进行中,吊臂的运作经常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更可惜的是,舞台机动摄像经常走到舞台中央甚至是李心草的身旁进行特写拍摄。这确实比较大地影响了观众持续的情绪。不过这点缺憾相对当晚成功的演出来说甚小。
在演出结束后,“奥地利国家剧院联盟”主席还特意为关峡和彭丽媛颁发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荣誉证书”,并为戴玉强颁发了一个由歌剧院木地板制成的奖章。就此,《木兰诗篇》在维也纳演出可谓大获成功。
本报记者 刘颖文图J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