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年明月借创作话剧《明》摆脱“流行焦虑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15:12  新浪娱乐
当年明月借创作话剧《明》摆脱“流行焦虑症”

当年明月在看排练时,忍不住向田沁鑫导演表示,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明》,很明很现代

  新浪娱乐讯 2008年,一位拥有数百万销量、千万粉丝、过亿博客点击量的作家使中国的民间读史热再度升温,并且吸引了大量曾对历史漠不关心的女性和年轻读者对历史的关注。他在两年内连续出版了五部新作,图书一次次再版,甚至有人戏称,如果你没有读过他的书,就说明你还不够时尚、不够文化、不够精英。

  这位作家并没有易中天、于丹等文化名人的专业学术背景,也不是专业的学者教授,他只有不到30岁,正式的身份是海关公务员,他从幼年开始读史,在工作之余勤奋写作,借助网络被人熟知,被广大民众推举到了一个“草根学者”前所未有的高度,缔造了一个传奇。这位作者便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

  坚守理想,与自己的作品“百年之约”

  然而,这位当年明月却坦言自己对现状感到焦虑——“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读者称我为‘网络写手’或‘流行’作家时,我总会非常焦灼,因为‘流行’并不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很担心在被视为‘流行作家’之后,读者会轻视作品本身的价值,毕竟,我的文字都是我二十多年来研究、思考的结果,是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的,我很希望它们可以变成经典,甚至是不朽,至少在一百年后,我希望我的作品还是会放到书架上,还会有人津津乐道”。

  为了坚守自己“经典、不朽”的理想,当年明月不仅一如既往地刻苦读书、学习,还推掉了许多影视作品的片约,“我知道影视创作是一个可以迅速成名的机会,但我也知道这种创作必将耗费掉很多精力,而且,我一直认为,‘不朽’的编剧只可能是戏剧编剧,影视编剧离我的理想有些距离”

  偶遇戏剧,寻得经典与不朽之道

  当年明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制作人李东,这位“金牌制作人”正在为自己的老搭档——国家话剧院知名导演田沁鑫策划“莎士比亚戏剧节”开幕的新剧。偏爱明史的李东大胆地将明史与莎翁的名作《李尔王》进行了嫁接,并向田沁鑫推荐当年明月,素来以“在现代形式中寻找传统精神”为创作特色的田沁鑫导演当下便对时年28岁的当年明月产生了很强的兴趣。

  恰好,莎士比亚是当年明月非常喜爱的剧作家,“400年前,莎士比亚写出了在当时让大多数观众快乐的喜剧、伤痛的悲剧,但在当时,他的身份是‘流行作家’,400年后,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了经典,因为作品之中有莎士比亚对社会、人生、政治等等很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永恒的。我想,证明一个创作者‘永恒’还是‘流行’的,可能只有时间。”

  “鑫·月组合”,交锋之中享受头脑风暴

  为了向自己“不朽”的理想迈进一步,当年明月欣然应允创作话剧《明》,但创作初期,田沁鑫与当年明月二人的磨合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田沁鑫导演素来对编剧就颇为“挑剔”,在她以往的作品中,无论是舞台剧《生死场》《红玫瑰和白玫瑰》还是40集电视剧《生死桥》,都是她亲手根据小说原作修改的,其余大多数作品则干脆是其原创。此次和当年明月共同创作,几乎是田沁鑫首次与编剧深度合作;而当年明月则对戏剧认识很少,对于编剧技法几乎不曾了解,同时,由于常年独自写作,“团队作战”的经验也较为贫乏。因此,这对“鑫·月组合”的磨合、交锋持续了很久。为了便于创作,田沁鑫甚至将当年明月“软禁”,二人被迫天天“交锋”,渐渐从交锋中找到了创作的火花,转而成为了令人兴奋的头脑风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话剧《明》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