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剧新作《明》10月国家大剧院首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14:35  北京晚报
话剧新作《明》10月国家大剧院首演(图)

坐在排练场的田沁鑫导演,轻摇折扇神情自若,为莎士比亚装点出东方气韵。

  由田沁鑫执导的话剧新作《明》将作为 “永远的莎士比亚”国际戏剧季开幕戏于10月10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部脱胎于《李尔王》的“莎剧”讲的却是“明朝那些事儿”,主人公不再是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而是中国的皇帝和三个皇子,剧本风格也一改悲剧色彩,转而带有明显的喜剧和幽默味道,这些改变无疑都将激起人们的无限好奇——

  一奇:当年明月写剧本

  请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担任《明》的编剧,是与田沁鑫长期合作的“金牌制作人”李东的主意。偏爱明史的李东大胆地想到可以将明史与莎翁《李尔王》进行巧妙嫁接,并向田沁鑫推荐了当年明月。看过当年明月的作品后,素来以“在现代形式中寻找传统精神”为创作特色的田沁鑫对这位还不到30岁的年轻作家产生了兴趣,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鑫月组合”。

  当年明月,正式的身份是一名海关公务员,他从幼年开始读史,在工作之余勤奋写作,借助网络被人熟知,以一个极受欢迎的“草根学者”的姿态缔造了一个传奇。他在两年内连续出版了五部新作,他的作品吸引了大量曾对历史漠不关心的读者和年青一代对历史的关注,如今已是拥有数百万销量、千万名粉丝、过亿博客点击量的知名作家。

  然而,他却坦言自己对现状感到焦虑:“‘流行’并不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很担心在被视为‘流行作家’之后,读者会轻视作品本身的价值,毕竟我的文字都是我二十多年来研究、思考的结果,为此付出了不少。我很希望它们可以变成经典,甚至是不朽,至少在一百年后,我希望我的作品还是会放到书架上,还会有人津津乐道。”因此,当李东邀请他担任《明》剧编剧时,他欣然应允,因为这也是他的追求所在。“400年前,莎士比亚写出了在当时让大多数观众快乐的喜剧、伤痛的悲剧,但在当时,他的身份是‘流行作家’;400年后,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了经典,因为作品之中有莎士比亚对社会、人生、政治等等很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永恒的。我想,证明一个创作者‘永恒’还是‘流行’的,可能只有时间。”

  以前并没有写过舞台剧剧本的当年明月,在田沁鑫的带领下,看了不少话剧,又恶补了不少知识。第一稿写了108页,第二稿压缩到了48页,风格定位为:“戏剧中的历史就应该这么好看”。

  对当年明月的创作,田沁鑫评价道:“明月是个非常用功,非常懂得学习方法的孩子。他第一次写舞台剧,碰的就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认真读完了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还迅速捕捉到了莎士比亚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很灵活地运用到《明》的创作中;为了对舞台有感性认识,他让我带他看演出,而他的评论和所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非常深入准确的,所以,我管他叫‘小天才’,不过,他也是个‘问题少年’,总有很多‘为什么’要问,所以,我们也叫他‘十万个为什么’。”而当年明月在看过田沁鑫的排练后,也表示:“我很欣慰!田导和演员们创作出来的,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很‘明’,也很现代。”

  二奇:台词变俏皮

  田沁鑫导演首度改编外国名著,却具有极强的中国味道。记者在《明》剧排练场看到全是帷幕、草席、官帽椅、条案、折扇等中式道具。剧中还出现这样一段剧情:明朝皇帝年事已高准备退位,却不知该将大明的江山传给性情不同的三个儿子中的哪一个,犹豫之际,身边的太监推荐皇帝参考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和明朝皇帝遇到的问题一样,李尔王也面临着退位和传位的问题。于是,《明》的故事由此与《李尔王》发生了亲密的纠葛,又在“分江山”这同一命题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当西方的李尔王来到东方的中国,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很多问题,但中国的皇帝无论是面对儿女,还是对待社稷江山,都谨慎、聪明多了。”田导表示,《李尔王》写于1601至1607年之间,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正与当时的大明王朝颇有相近之处,因此把《李尔王》的故事背景放在明代是非常合适的。“中国人了解的莎士比亚,更多在于戏剧文学的层面,优美的台词带来了阅读的乐趣,但从戏剧呈现上是陌生的,真正让中国观众感到贴近的演出却很少有。因此我们此次排演的这个作品,试图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精神,不是画红模子的学习表面,而是学习其真正的戏剧结构和节奏。因此《明》主要借鉴的是《李尔王》‘一唱三叹’的结构,但故事则是发生在中国明朝的那些事儿。”

  记者在排练现场很少听到莎翁剧本中的台词,却有颇多幽默的俏皮话;演员们上蹿下跳,表演活跃,整个排练场笑声不断,气氛十分“喜剧”。这与被誉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的《李尔王》,气质大相径庭。

  田沁鑫表示,《明》剧将充满了“机趣”和“力量”:“《明》剧的这种喜剧风格,首先和当年明月的剧本风格有关;而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舞台上的历史可以真正的好看起来。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格,我最看重的是戏剧的内在精神和力量,还有创造力。”

  三奇:满台男演员

  莎翁笔下的李尔王有三个女儿,而《明》剧却使用了清一色的16名男演员。其中有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琥珀》、《艳遇》等话剧中有精彩表现的国家话剧院青年台柱子演员陈明昊;在《艺术》、《正红旗下》、《秀才与刽子手》中有出色表演而屡获大奖的“梅花奖”得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台柱子郝平;在顾长卫电影《立春》中有出色表演的吴国华;还有主演过很多影视作品的演员田雨、主演过《少年包青天》的赵阳等等……田沁鑫介绍:“我们戏中的十六个演员,将扮演几十个角色,其中最有气势的,就是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扮演明朝的一位皇帝,一共是十六帝。”记者了解到,这些演员不仅是剧中人,也同时是“旁观者”,整场演出,他们始终不下场,却可以随时在舞台上喝茶、聊天。田沁鑫说:“‘戏’的中国繁体字是‘虚戈’,就是强调装扮。我们也就要在舞台上表现出这种高度的装扮感、高度的意境和高度的自由,始终不忘和观众交流的这种‘松弛’,充满着游戏精神,充满着机趣和东方哲学的意境。”

  田沁鑫导演还透露,剧中还有一个将与陈明昊扮演的三太子“谈恋爱”的女性角色。但这位被导演精心塑造成异常美丽但却一直沉默的“神秘人”,是田沁鑫始终不肯透露的一大悬念。

  四奇:各路高人谋划

  记者了解到,在该剧排练期间,常有非戏剧行业的各行“高手”低调来到排练场。其中包括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何云伟、即将在北京演出的二人转“皇帝”韩子平、还有收藏家马未都、著名学者毛佩琦、当代艺术家夏小万等。何云伟在整个排练期间,他至少五次来到排练场,非常系统地为演员们进行了精彩的相声技巧训练和相声传统的讲座。除“相声课”之外,二人转、太极、历史、明代经济、明代文化艺术等课程均出现在《明》剧排练期间的课程表中。据介绍,《明》剧中的椅子、条案、茶杯等道具原型都由马未都提供;在整个演出尾声时,舞台上将出现由著名当代艺术家夏小万设计的一个巨大的透视效果的山水画作品,16个皇帝全部淹没在这“江山”之中……

  “《明》剧的幕后阵容可以创下国内话剧创作、幕后阵容含金量之最了,几乎可以用‘古今中外’和‘文武双全’形容,更可以直接组成一个‘百家讲坛’。除了导演田沁鑫和编剧当年明月以外,收藏大家马未都担任艺术顾问;著名学者毛佩琦担纲文史顾问;‘德云社’相声名家何云伟担任表演和台词顾问;曾获国际大奖的太极高手指导演员练习太极拳;当代艺术家夏小万携手国际灯光视觉设计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灯光设计萧丽河设计视觉空间……”

  制作人李东表示:“我们想创造出来一个热情、快乐、鲜活、自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的却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和人心。历史题材的舞台剧并不少见,但我们很希望我们的戏能和观众有所关系,和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相通的气息。我和导演都希望做出一个有特殊质感的‘历史剧’。必须在学术上扎实;又是现代的、生命力旺盛的,同时也吸取当代艺术的精华进行形式上的探索,将传统的精髓与现代的形式结合。因此传统的东西是我们非常珍视的,从太极、相声甚至二人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现代和传统相关联的东西,这可能正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本报记者王润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