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舞美营造江山幻境 田沁鑫把当代艺术搬进大剧院(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10:31  新浪娱乐

  坚守理想,与自己的作品“百年之约”

  然而,这位当年明月却坦言自己对现状感到焦虑——“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读者称我为‘网络写手’或‘流行’作家时,我总会非常焦灼,因为‘流行’并不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很担心在被视为‘流行作家’之后,读者会轻视作品本身的价值,毕竟,我的文字都是我二十多年来研究、思考的结果,是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的,我很希望它们可以变成经典,甚至是不朽,至少在一百年后,我希望我的作品还是会放到书架上,还会有人津津乐道”。

  为了坚守自己“经典、不朽”的理想,当年明月不仅一如既往地刻苦读书、学习,还推掉了许多影视作品的片约,“我知道影视创作是一个可以迅速成名的机会,但我也知道这种创作必将耗费掉很多精力,而且,我一直认为,‘不朽’的编剧只可能是戏剧编剧,影视编剧离我的理想有些距离”

  偶遇戏剧,寻得经典与不朽之道

  当年明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制作人李东,这位“金牌制作人”正在为自己的老搭档——国家话剧院知名导演田沁鑫策划“莎士比亚戏剧节”开幕的新剧。偏爱明史的李东大胆地将明史与莎翁的名作《李尔王》进行了嫁接,并向田沁鑫推荐当年明月,素来以“在现代形式中寻找传统精神”为创作特色的田沁鑫导演当下便对时年28岁的当年明月产生了很强的兴趣。

  恰好,莎士比亚是当年明月非常喜爱的剧作家,“400年前,莎士比亚写出了在当时让大多数观众快乐的喜剧、伤痛的悲剧,但在当时,他的身份是‘流行作家’,400年后,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了经典,因为作品之中有莎士比亚对社会、人生、政治等等很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永恒的。我想,证明一个创作者‘永恒’还是‘流行’的,可能只有时间。”

  “鑫•月组合”,交锋之中享受头脑风暴

  为了向自己“不朽”的理想迈进一步,当年明月欣然应允创作话剧《明》,但创作初期,田沁鑫与当年明月二人的磨合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田沁鑫导演素来对编剧就颇为“挑剔”,在她以往的作品中,无论是舞台剧《生死场》《赵氏孤儿》,还是40集电视剧《生死桥》,都是她亲自改编的,其余大多数作品则干脆是其原创。此次和当年明月共同创作,几乎是田沁鑫首次与编剧深度合作;而当年明月则对戏剧认识很少,对于编剧技法几乎不曾了解,同时,由于常年独自写作,“团队作战”的经验也较为贫乏。因此,这对“鑫•月组合”的磨合、交锋持续了很久。为了便于创作,田沁鑫甚至将当年明月“软禁”,二人被迫天天“交锋”,渐渐从交锋中找到了创作的火花,转而成为了令人兴奋的头脑风暴。

  “明月是个非常用功,非常懂得学习方法的孩子。第一次写舞台剧,就是碰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明月就在很短的时间内认真读完了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还迅速捕捉到了莎士比亚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很灵活地运用到《明》的创作中;为了对舞台有感性认识,他让我带他看演出,而他的评论和所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非常深入准确的,所以,我管他叫‘小天才’,不过,他也是个‘问题少年’,总有很多‘为什么’要问,所以,我们也叫他‘十万个为什么’”。

  诚意打造 让“好看的历史”搬上舞台

  《明》剧有一句宣传语——“戏剧中的历史就应该这么好看”。这道出了创作者对于这部作品风格上的定位。

  “我们想创造出来一个热情、快乐、鲜活、自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的却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和人心。历史题材的舞台剧并不少见,但我们很希望我们的戏能和观众有所关系,和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相通的气息。而另一面,我们做的是历史,因此传统的东西是我们非常珍视的,从太极、相声甚至二人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现代和传统相关联的东西,这可能正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促成“鑫•月组合”的制作人李东如是说。

  为了让好看的历史搬上舞台,当年明月负责提供一个精彩的剧本,田沁鑫则要让这个精彩的剧本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

  “看了田导以前作品的录像,看了她的几次排练,我真是很佩服田导所具备的非常厚重的力量,以及非常敏锐、准确的直觉,和令人惊喜的创造力,同时,还有很坚韧的品质。我去看了排练,很欣慰——田导和演员们创作出来的,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很‘明’,也很现代。”当年明月对自己的舞台处女作《明》期待很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话剧《明》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