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林芳/文 曹继/图)今年10月,北京将推出大型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以此来纪念莎翁诞辰444年。昨日下午,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在北京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导演林兆华与濮存昕、高圆圆同台亮相。《哈姆雷特1990》在10月底登陆保利剧院,之后将踏上全国的巡演之路。
林兆华:喜欢高圆圆没有“戏剧腔”
在《永远的莎士比亚》系列活动中,北京的舞台上将呈现多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仅《哈姆雷特》即有浅利庆太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合作版,以色列卡美尔剧院的希伯来语版,以及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哈姆雷特1990》版,这三个版本的交锋将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热点,对此林兆华表示,他并不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撞车”,“不同版本同时公演,反而将体现出戏剧文化的多样性。无论是1990年北京电影学院的首演,还是1994年的人艺复排,我们这部剧都在当时的戏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次由濮存昕和高圆圆出演的全新版本,仍将延续90版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方式。”
针对即将复排的团队,林兆华说,“现在的濮存昕和20年前是截然不同的,濮存昕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和他日臻完美的演技,可能是1990版之后最大的突破之一。今天的濮存昕,那种内敛的锋利与柔韧,游刃有余的表达,将是该剧最大的看点。”关于高圆圆,林兆华评价,她非常适合演奥菲丽娅,“我看过她和王小帅的电影。我向来不喜欢‘戏剧腔’,我需要演员松弛地表演,当然演员的气质至关重要,你站在那里,本身就是戏,高圆圆具备这样的特质。”
对于票房,林兆华坦言不担心,就算观众看不懂这部剧中的意境,也会冲着高圆圆、陈谨和濮存昕去买票的。
演员专访
濮存昕:回想以前稚嫩得有点傻
记者:在这个新组的复排剧组中,你是资历最老的,也是唯一一个在1990年就参与了首演的。现在回想起1990年的首演,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
濮存昕:对,这部剧首演在1990年,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4年最后一场演出,我一直参与其中。记得神户大地震那一年,我们还去了日本演出,第一次面对卖票,那也是这部剧最后一次演出。那时我还很年轻稚嫩、无知,很多时候过于用力气。在日本演出时,嗓子也都是哑的,靠吃含片来润喉,体力消耗非常大。我觉得是因为过于紧张的缘故,现在不会再瞎使劲,这种感觉和当年不一样了。
记者:多年后再演哈姆雷特,你对人物的理解是否有什么变化?
濮存昕:我一直跟媒体说,我盼望着自己在55岁的时候,除了能演李白,还能演哈姆雷特。这次复排,圆了我的愿望。现在,加强体能是我要准备的其中一个内容,毕竟现在不比当年,不知道我的体能还是否允许我演。20年弹指一挥间,我和林兆华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当年的《哈姆雷特》,当时林兆华在摸索,我也在摸索,现在作为导演,他的戏剧体系逐渐清晰,而我同样也有了积累,如果你们看过1990版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体会到一个导演和演员的变化。更何况这次我们只有5场演出,太珍贵了。
记者:有一些看过1990年演出版本的观众反映,《哈姆雷特》有些晦涩难懂,你怎么看?
濮存昕:《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极致,莎士比亚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深奥的哲理,机敏的思维方式和华丽的戏剧语言,都融合在一个复仇的故事中间,这也是为什么它是全世界演出率最高的剧目。林兆华凭借他的想象力,在与莎士比亚进行巧妙的对话和交流,可以说,他的《哈姆雷特》是独树一帜的,现在仍然充满了年轻,充满了交流感。林兆华总是想和一般的剧作拉开距离,如果大家只对快餐文化感兴趣,大可不必来看这部剧。
记者:在这个剧组,高圆圆是最新的“新鲜血液”,在排练过程中,有没有擦出特别的火花?
濮存昕:高圆圆是个特别有品质的演员,每次的表演都在坦露真诚。她现在也算是一个有知名度的演员了,但在排练这部戏时,她完全是一个学生的态度,这种状态非常值得尊重。我相信经历这次合作,圆圆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内心的体验上。
记者:作为话剧的资深前辈,你觉得对你来说,话剧意味着什么?
濮存昕: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在大学表演,朗诵《雷雨》的片段,当时于是之老师就在台下看着。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的表演肯定很傻。毕竟戏剧不是打快板的事情,它如果独立存在没有氛围的话,太无趣了。索菲亚·罗兰说过一句话,离开摄影机的时候,我是不会表演的,这句话我非常同意,话剧也是一样。
时间:2008年10月21日 - 2008年10月25日
场馆:保利剧院
票价:80/180/280/380/680/880
在线订票:www.piao.com.cn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