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从艺
陈绮霞于1920年2月出生于长沙,她出生后就由养母李冬英收养,她的幼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熬过。由于生活窘迫,年幼的她刚满11岁就进入同春园湘剧班,师从梁荣盛、何兆祥学戏,从此走上了为湘剧艺术奉献一生的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与湘剧结了不解之缘”的田汉,受党的派遣回到湖南,组织发动广大湘剧艺人,成立湘剧抗敌宣传队,投身宣传群众,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陈绮霞在田汉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有幸成为湘剧抗敌宣传队的战士。1939年,她和长期从事革命戏剧活动、田汉的胞弟田洪结婚,从此,她成为田家的主要成员,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在这个家庭里,田汉不仅教导她一个艺人的职责,还帮助她学文化、写日记,使她从一个普通艺人逐渐成长为新的戏剧工作者。
受到田汉高度赞扬
1940年左右,正是抗日战争艰苦时期,田汉在桂林,他的一支笔支撑着七口之家的生活,而陈绮霞勤俭操持,上要服侍老太太,下要抚养女儿,有时还要上街赊米,下地挖野菜。同时她还是在桂林中兴湘剧团的当家旦角,演出了田汉许多的抗战戏剧,如《江汉渔歌》中的阮春花、《新武松》中的潘金莲、《土桥之战》的邢夫人、《新会缘桥》的瘫妇等等,从剧团主角到家庭主妇,其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
1943年初,中兴湘剧团根据田汉“打回老家去”的建议,沿湘桂路演回长沙,送别会上,田汉为新得女儿的陈绮霞同志题诗:“添得明珠掌上擎,壮怀如火别山城,歌喉每日勤磨练,好为人间吐不平。”这诗既是对陈绮霞的期望,也是对中兴湘剧团全体同志的激励。
一生献给湘剧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绮霞积极协助田洪,筹建部队领导下的洞庭湘剧工作团,她仍是剧团的主要演员,除重排《江汉渔歌》等剧外,她又在《九件衣》中担任女主角申娘,在部队演出近百场。陈绮霞满怀激情而又精湛的表演,赢得了湖南广大军民的热烈赞赏。
1957年,田洪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连累了陈绮霞,她被下放到郴州“湘昆”剧团担任老师,在夫妻两地,家庭分散的情境中,陈绮霞默默地耕耘着,手把手地教导昆曲小学员。至今“湘昆”剧团的同志们还念念不忘陈老师。
1963年她被调回省湘剧院工作,直至离休。1981年湘剧教学演出时,陈绮霞已过花甲之年,她的代表力作《会缘桥》又在舞台上重放异彩。特别难得的是她老人家在77至80岁这几年间,随女儿、爱国华侨田伟东渡日本,在那里演出了八场《会缘桥》,让日本人民看到了湖南的湘剧艺术,既显示了老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也为加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她的贡献。
2003年,已是83岁高龄的陈绮霞,又随女儿到了海拔千米的西藏,在西藏大学为3000学生演出了《会缘桥》,大学生们欢声雷动。83岁高龄,又是在高原(听歌)缺氧的情况下,演出如此繁重的折子戏,这在湘剧演出史上可谓奇迹。
湘剧艺术后继有人
陈绮霞老人追悼会仪式现场,花圈如海,哀乐长鸣,众多其生前同事和好友到场表示哀悼,人们绕遗体一周,对陈绮霞老人进行追思告别。湖南省湘剧院原副院长陈飞虹回忆起陈绮霞老人的往事,对她高度赞扬:“她既是一位合格的贤妻良母,又是一位出色的湘剧演员,她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艺术成就,正是因为她对湘剧的热爱,对湘剧文化的推崇。”
陈绮霞育有五女一子,个个痛哭流涕。四女儿田伟也是一名湘剧演员,已经侨居日本20年,知道母亲死讯后连夜从日本赶回来。田伟在日本仍然从事着与湘剧有关的工作,十年前成立了东方文(blog)化艺术团,在日本推广湘剧,每年进行数场湘剧公演,每场演出都能引起巨大反响。
追悼会上记者发现多名来自日本的艺术团成员,其中佐佐木正子就曾经跟陈绮霞老人学过湘剧。田伟告诉记者,她下一步打算搭桥让湖南湘剧院去日本进行演出,而且她也将深入湘剧教育的工作,她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在学习湘剧。
作者:记者 田芳 实习生 陈焕明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