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牛春梅)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永远的莎士比亚”日前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话剧《明》作为开幕式演出为此次戏剧季开了一个好头。该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多姿的表现手法,将一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不动声色地呈现在舞台上。
《明》的创作灵感来自莎翁经典《李尔王》,但由于中外国情不同,该剧又不能被简单地处理为中文版的《李尔王》。因此,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称,怎样让《李尔王》和谐地融于《明》,就像是一项科研探索。从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来看,导演田沁鑫(blog)、编剧“当年明月”以及该剧主演陈明(听歌 blog)昊、郝平(blog)等人,成功地攻克了这道“科研”难题。“李尔王”很完美地融入到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有《李尔王》之形,写的却是中国之意。在人物关系上它和《李尔王》基本一致,剧中主人公也遇到相同的江山问题,但剧中人所作出的选择却更有中国特色,尤其是最后答案揭晓,得到皇位的三皇子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老皇帝的刻意安排,他的儿子们都是早就被安排好的棋子。这样一个转折,让整剧立意迅速提升,政治斗争对人的异化、权力对人性的侵轧,和寓言式的《李尔王》又拉开了很大差距。
“这莎士比亚是谁呀?什么级别呀?连乡长都没当过就把朕逼得绕世界乱跑……”这样口语化的台词,再加上演员非常松弛的表演,让立意有些晦涩的《明》赢得了不少普通观众的笑声。田沁鑫表示,《明》的表现形式是独创而新颖的“排练场戏剧”,这种表现手法在人物跳进跳出方面有很大复杂性,制造这种表演状态是一个戏剧课题。在日本、德国也有过类似把排练场搬上舞台的戏剧,但都是小规模的。像《明》这样在如此专业的舞台上,正式地演出“排练场戏剧”,在中国实属首次。该剧将演到本月15日。 RJ189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