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日前,由中国国家话剧院(blog)、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永远的莎士比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开幕,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blog)执导、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blog)编剧的话剧新作《明》作为开幕大戏,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隆重上演,这部集结了著名导演、作家、学者、当代艺术家、民间艺术家和优秀的青年演员这样强劲班底的作品,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一、导演田沁鑫一年三进大剧院 创造力空前旺盛
观众说:从年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到中秋节的《桃花扇》,再到这次的《明》,我一年中三次进大剧院看戏,竟然都是田沁鑫导演的,真没想到,她的风格和戏路这么宽,古今中外,筋脉都打通了!
◎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昆曲《桃花扇》、话剧《明》这三种不同风格,甚至是门类的作品,均出自田沁鑫之手。在一年之内,这三部作品连续进驻国家大剧院,成为了大剧院戏剧场的“常客”。
◎田沁鑫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三部作品,均与“第一”有关,《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大剧院落成后,国家话剧院进驻的第一个作品,也是戏剧场上演的第一部新作;《桃花扇》陪伴大剧院度过了第一个中秋佳节;而此番上演的《明》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2008年度内原创的第一部大戏。
◎《红玫瑰与白玫瑰》《桃花扇》在大剧院都取得了相当火爆的票房成绩,一度造成一票难求的局面。这标志着田沁鑫进入到艺术与商业有机融合的新的阶段,她的作品逐渐兼顾了叫好与叫座的双重标准。
◎田沁鑫近两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顺畅期”,上述三部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作品,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共演出近百场,而田导则按部就班地策划、创作新剧,运营调整成熟的作品。
◎田沁鑫谈到,作为创作者,最应该保护的,就是自己的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才能做出极至、准确、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她坦言,最近这一年,是她创造力很强的时候,她在创造中享受并制造出“快意”,而这种“快意”,应该至少还可以持续二十年。
二、畅销书作家的话剧处女作,《明朝那些事儿》的立体真人版
观众说:我是明矾,为了支持偶像,我第一次走进剧场,书中的人物那么活灵活现地跟我们说话时,舞台就好像一个漩涡,一直把我向里面吸,真好看!
◎为创作自己的首部戏剧作品,当年明月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曾经被导演“软禁”,据明月自己介绍,当他在剧场中看到自己作品所呈现的“立体”面貌时,他自己都被震撼了。在观看演出时,当年明月几次流泪,他认为“舞台上就是他想象的样子,作品体现了他的创作,也体现了导演的特质和智慧”。
◎剧中有很多“明月式语言”,这些都让熟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心照不宣,而更让人激动的,则是在短短不足两小时的时间内,充满了大量的明月擅长的历史和典故,剧中人物虽是虚构,却各个都有史实印证和《李尔王》原作的原型人物,经编剧的拨弄,这些人上演了一出非常可信的“关公战秦琼”的大戏。信息量之大,情节之复杂,完全超乎一个初出茅庐的“编剧”处女作所能掌控的范围,但是明月却做到了。
◎很多剧作家、学者在观看过之后,对当年明月的才华非常赞赏,而当年明月也透露,现在正在开始着手和田导合作“大明三部曲”第二部的创作。
三、莎士比亚悲剧杰作最具创造性的改编
观众说:莎士比亚剧作强烈的内心焦灼与独白,和中国历史融合在一起,竟能找到准确的对位,这太意外了!更意外的是,在看《明》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是远离或是解构《李尔王》的,剧情与原著分分合合,其实看得出,这个严谨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佩服!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被誉为“打倒无数导演的作品”,也成为了莎翁剧作中被改编最少的“禁忌地带”。因此,许多导演宁肯“忠实于原著”地进行“搬演”,也不愿对该剧大动干戈,进行“改编”。
◎导演说:我们这个戏是对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进行改编,让《李尔王》走进中国进入明朝。如何学习莎士比亚,如何探索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国艺术家怎么借助莎士比亚表达属于自己文化系统的思想,其实是很多中国戏剧工作者在研究的课题。
◎这次的改编,我们拒绝描红式的刻板的演出。让中国人演出“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就相当于让英国人按照人艺的方法搬演《茶馆》,肯定不可能“原汁原味”。那么,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改编,让名著“为我所用”呢?我们在莎士比亚的皮肉下,换成了中国精神的血液。严谨保留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结构,保留人物关系,其余,因为血型变了,也都有明显的变化。
四、举手投足间挥就大国气象,中华精神暗波涌动
观众说:十多个皇帝气势很足,表演中又有民间色彩。起初我还担心,中国人改编西方名著,会“不伦不类”,没想到,这个戏完全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是把西方的精华拿来为我们所用!戏里处处都是中国人才有自信!大气!真痛快!
◎开场是空灵的舞台,结束时满目的江山,灵动与豪迈,各种情怀在每个角色身上有着鲜明的展现。
◎故事讲述的是与江山有关的厮杀和成长,导演田沁鑫说过,“中国人对待“江山”的态度是理性而大气的,无论是社稷还是事业,都会被称为“江山”,都会受到尊重。我觉得,对“江山”怀有敬畏,这就是一种大国情怀”。
◎在表现形式上,导演打磨出的从容的表演状态,也是颇具“中国精神”的。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的表演方式,正是属于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整台演出行云流水的从容大气,正像是一幅水墨画,晕染出一种大国情怀的另一面色彩。
◎作为有深厚传统文化浸染的导演,田沁鑫的作品一贯具有“中华精神”和“大国情怀”,更是擅长用现代的手段展现传统精神。“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不能丢”!
五、前所未有的自由舞台,观演双方喜悦舒适的交流体验
观众说:这个晚上,很舒服,不累。严肃的时候,演员不像很多话剧那样“假惺惺”,轻松的时候,也不故意胳肢观众,好像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很亲切。
◎“轻松愉悦的表演”、“与观众顺畅自然的交流”、“有秩序的混乱”“自然而然的幽默”“毫无障碍的跳进跳出”,这是田沁鑫对本剧表演的几点要求。然而这看似轻松的要求,对于青年演员而言却成为了一个课题,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在观看排练时,甚至用了“科研”“攻关”这样的词汇形容本剧表演的难度。
◎经过一系列“攻关”,在本剧的演出中,演员们终于打造出了一个“无障碍舞台”,演员时而是角色,时而是观众,时而演戏,时而看戏,时而评价……在诸多身份和舞台任务中,十五个年轻演员自在转换,让观众始终保持在会心微笑的基本状态,与此同时,又时常充满惊喜。
◎主演陈明昊对此次“表演科研”的体会是“高级”,“排戏的时候,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意境里面来,去感受,然后那种灵魂附体,到了舞台了跟观众共同享受,都挺高级的,这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特别难得。”
六、亚洲目前最大规模的“排练场戏剧”,“现阶段中国戏剧探索上的一次革命”
戏剧专家说:我在欧洲和日本看到过类似的“排练场戏剧”,感觉很有新意,但规模都比较小,这次在亚洲最大的剧场中,演出这么大规模的“排练场戏剧”,恐怕实属首次。
◎“排练场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旨在通过演员调整自身的表演状态,达到类似戏剧排练时的自由、灵活、松弛状态,在演员多重身份的跳入跳出之间,达到和观众友好交流的氛围。
◎“排练场戏剧”多见于小剧场演出,几年前田沁鑫导演的《赵平同学》正是一次“排练场戏剧”的实验。在这几年间,田沁鑫始终在思考、研究与“排练场戏剧”有关的问题,并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再度于细微之处进行“实验”,如今,在国家大剧院,田沁鑫上演了最大规模的“排练场戏剧”。
◎田沁鑫认为,这种在角色、自身、空间之中跳进跳出的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是要“用修养来演戏”才能办到的。而中国演员的不适应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友好这事儿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入却发现非常的艰难。中国是礼仪之邦,可中国人的礼仪现在却在丢失,与人交往不是落落大方的,而是痛苦,拘谨,心眼特多,建立不起来一个态度”。
七、男人成功的悲喜历程,一段“王者版”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观众说:田导的戏从红白玫瑰里对人性的一个秘密两难情境的显微放大,跳转到社会人特别是男人共有的成长体验,处处可见血泪、悲伤……
◎男观众惺惺相惜。《明》剧讲述了一个男人在权力斗争中从天真懵懂到冷静清醒,从无知到无畏的成长过程。是一种极至的成长体验的表达。虽然讲述的是江山社稷的争夺大战,但投射到观众、特别是男观众心中,则是一段追求成功的光荣、血泪之旅。在浓淡相宜的剧情和表演间,与已然成功,或是成功路上的男人们惺惺相惜。
◎女观众恍然大悟。很多女观众则是从剧中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男人不为人知的一面。窥视了男人主导的权力世界中的若干游戏规则。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惨烈与温情并存。
◎纵观田沁鑫的重要作品,“男人的成长”是一条暗中贯穿的主题。《狂飙》中田汉与母亲的对话,展现了对世界懵懂不清的状态;《赵氏孤儿》中,孤儿在两个父亲中无法抉择,终于独自上路,这是一种成长之痛;《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游弋在两个女人之间,终究变成了“一个好人”,是男人成长之无奈。如今的《明》剧,写尽了男人的欲望、光荣、软弱、痛苦,是一段王者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八、南北两地精湛戏剧表演的大荟萃,两地台柱子在“亚洲第一大剧场”中斗法
观众说:太过瘾了!在一台戏里,看到了郝平代表的海派话剧的精致、细腻,也看到了陈明昊和北方演员的激情、爆发力,同时,又能有幸看到他们的变化——陈明昊沉静时,和郝平激情时,原来也这么有魅力!
◎陈明昊“沉静转身”变纯粹。
很多熟悉陈明昊的观众表示,在《明》剧里,陈明昊变得从容、温情了,在依然具有爆发力的人物身上,很难得地看到了人物细腻的一面。而谈到 “变化”,陈明昊自己也非常兴奋—— “这个戏特大气包罗万象,你有什么本事都能使出来,而且导演又敏感又准确,逃不出她的眼睛里面,还没反应过来她就给你抓住了,这个戏你必须得全力以赴,精神集中,不能有杂念,跟田导拍戏就变得纯粹了,变得干净了”。
◎郝平“皇袍加身”很抑郁
郝平在剧中则是塑造出“最另类的李尔王”。为这个角色,郝平几乎陷入崩溃。“太危险了,这样改编《李尔王》我该怎么演啊,演好了,成为里程碑,演砸了,就成了‘糟蹋名著’,搞不好会‘遗臭万年’。越想越焦虑,越焦虑就越不知道怎么演。”好在郝平是个素质极高的演员,在克服了心理难关之后,郝平迅速利用自身细腻、灵巧、幽默、节奏感极好等特质,以及台词的强大优势,塑造出了剧中睿智、幽默、亲切、可爱的老皇帝形象。
九、舞美惊现视觉奇观,把“现代艺术馆搬进国家大剧院”,舞台变身巨型装置艺术
观众说:虽然看戏前“预习”了夏小万先生的作品,也想象过他的玻璃画放到舞台上的样子,但当作品真的出现在眼前,当演员和画作融为一体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我体会到了“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我真羡慕那些演员,可以穿梭在山水画中!这一笔,太惊人了!
◎夏小万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其作品成为近几年来当代艺术的收藏热点
◎几年前夏小万一幅不足一平米的画作在国内拍得近百万,更有作品在国际上曾经拍卖出百万欧元,此次与田导演合作、舞台美术设计的规模之大,在技术难度和当代艺术的价值上,可称“天价舞台”
◎《明》的舞台设计中,夏小万老师绘制了14道山水画,制成了共计百余张高9米,宽1.5景片。整个创作和制作过程,寻遍了全国的材料工厂,经历了尽近半年月对工艺、材料、效果、技术等方面的的反复实验,重新发明,甚至专为该材料申请了国家专利,才最终得以在舞台实现。
◎在剧中,出现的“朱元璋像”,则是由夏小万亲手绘制而成的,是夏小万继“山水”主题后,对“人物”主题研究的全新开始。该作品已收到多位收藏家的追捧,演出结束后,该画作何去何从还是个疑问。
◎除舞台之外,该剧的灯光视觉设计萧丽河也为全剧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与友好自由的表演状态浑然天成。
导演说——
这是一个有着幽默精神的戏,里面其实又有悲剧的底子的,因为我们也并不想颠覆《李尔王》作为一个悲剧存在的这样的一个因素。
结尾之处,大家可能看到的一台戏是有一些文化气象的。
总得来说,这个戏有着悲剧元素,有了一些幽默精神,同时是一个有很正的一个立意的戏,是整体的综合的一个气场是很强烈的戏剧作品。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话剧《明》 |